「穿越時空.法寶再現」活動系列「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昨起在佛光山雲來集展開。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蕭惠珠、陳德啟高雄報導】「穿越時空.法寶再現」活動系列「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昨天起在佛光山雲來集展開三天六場議程,由海內外十六位知名藏經研究專家,從多種藏經版本,及經典數位、人工智能等十三種角度,結合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梳理藏經形成與演變的過程,讓更多人理解博大精深的法義。
第一場議程由美國西來大學教授龍達瑞主持,三位發表人透過文獻、版式、異文等細密比對,推測《開寶藏》、《趙城藏》、《高麗初雕藏》和《高麗再雕藏》的源流與繼承,出現熱烈交鋒。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吳疆推測,第一部官刻大藏經《開寶藏》的誕生地在成都淨眾寺。他指出,《開寶藏》的雕造是宋太祖的重大文化工程,當時的四川有成熟的印刷文化,淨眾寺除設有「傳經院」,也是紙幣刻印中心,要雕造《開寶藏》,可謂客觀條件具足。
韓國大真大學文獻情報學科教授柳富鉉發揮逐字比對、版面比對的功力,推斷《趙城藏》是《開寶藏》再修訂本的復刻本,《高麗初雕藏》和《高麗再雕藏》是《開寶藏》原本和修訂本的修訂復刻本。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則認為,正確性最高的應是《高麗再雕藏》,校勘最好,錯誤最少。
第二場議程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持,佛光大藏經華嚴藏主編滿紀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黃繹勳和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法幢法師,針對《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明代漢月禪師稀見文獻及清代禪宗典籍的入藏問題等發表相關議題。
滿紀法師道出《佛光大藏經》是星雲大師早期參學叢林時的夢想,希望藏經能貼近人們的生活。因此《佛光藏》分為阿含、般若、禪等十六類,其中以《阿含經》為首,大師認為此經是人間佛教的現身說法。
黃繹勳簡介佛光大學佛研中心執行「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計畫,搜集珍稀文獻,對學術界貢獻極大。隨即分享他負責的子計畫──漢月法藏三峰禪派的研究成果。
法幢法師則以《碩揆禪師語錄》為例,通過與佛光大學收藏的稀見文獻、徑山藏本的語錄對照,說明碩揆禪師的語錄內容有師徒的機鋒問答、開示法語,具有弘化、教學作用,同時也彰顯法脈傳承,傳達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