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相會 佛教藏經走入大眾 李生鳳 |2019.08.10 語音朗讀 78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蘭卡斯特認為,佛教的學者需要更多的批判性探究。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多位信眾代表手捧藏經法寶供奉於佛前。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昨天在佛館舉行揭幕儀式。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高雄報導】佛光山首次舉辦「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教大藏經系列活動,以「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大藏經通俗講座」、「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詮釋佛教的法寶──大藏經,除了有足以一探堂奧的學術會議,也希望透過通俗講座和展覽,讓佛教的大藏經能夠走入大眾,讓民眾感受法寶的利益,以及對佛教文化有進一步認識。 開幕典禮昨天於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舉行,有佛教學者、文化界、教育界等千餘人參加。此次開幕融和信仰與學術,由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主法,多位信眾代表手捧藏經法寶供奉於佛前,心培和尚帶領大眾恭讀星雲大師所作〈為世界和平祈願文〉。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活動總指導慈惠法師於致詞時,轉達星雲大師的祝福「感謝各位的光臨,給予我們因緣能夠與法相遇。」慈惠法師表示,此次主題內容為佛教藏經,是名符其實的「法會」,以法聚會。希望透過活動,讓所有人,尤其是佛弟子們,了解經典的形成過程,增加對三寶的信心。 用大眾語言 感受經典內容 慈惠法師說明活動包括「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有首度踏出國家圖書館的大藏經借展佛館,由警車從台北南下護送至佛光山展出,得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經典,堪稱何等福報。以及探討深奧佛典義理的「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大藏經通俗講座」,以大眾能懂的語言,讓大家了解大藏經的由來與內容。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此次為國圖的佛教經典典藏文物首度出展,這些經典完善保存在庫房,以復刻、數位、文創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佛光山隆重莊嚴的開幕典禮,也是佛教文化藝術的展現,令人震撼。這次國圖同仁和佛光山的法師們在籌備過程中,彼此也學習到很多。在展場看到大家以迫不急待的心情,細細觀賞經典時非常感動,只有與人互動,才能彰顯經典的時代意義,讓經典活起來。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則說,早前就希望能夠辦藏經的展覽,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計畫今年舉辦藏經會議,感謝國圖、佛館的大力支持,終於達成藏經展覽、研討會、通俗講座的「三位一體」。如以佛教的「勝義諦」、「世俗諦」來比擬,如果學術研討會是勝義諦,大藏經通俗講座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世俗諦,透過通俗講座,學者對廣大信眾做知識的回饋,是「財施」與「法施」的交流。 以數位數據 詮釋文獻語境 開幕典禮也特別安排美國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蘭卡斯特主題演說「佛教文獻探究數位時代中的傳統研究方法」。說明當數位世代來臨,佛學研究首要任務就是將足夠的資料輸入電腦以進行使用,數據的存在只在於能瀏覽、分析、搜尋、提取、分享的配套工具時,才顯得重要,但佛教藏經的研究,不能僅限於數量,還涉及詮釋與語境。 蘭卡斯特認為,佛教大藏經的研究反映了電子科技所帶來的電腦發展以及社會議題。希望此次的學術研討會能透過對文獻的著重跨域進運算環境,以及分析數位文本更完整理解藏經的傳播及演變,來帶動起文本實證研究的復興,讓我們更容易回顧過去。此外提出他的另一項計畫「海上佛教地圖集」,預計明年佛館展出。 開幕與會有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林鎮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吳疆、西來大學龍達瑞、韓國大真大學柳富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劉國威、中山大學越建東、法鼓文理學院洪振洲等學者專家及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潘政儀、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劉招明、藏經樓堂主覺元法師、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祕書長陳嘉隆等。 前一篇文章 閩南佛學院畢業僧 佛光山參學 下一篇文章 多元研討藏經 梳理精深法義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緬懷星雲大師 全球佛教學者暢談人間佛教245校雲端交流 凝聚三好共識推廣生命教育 林聰明獲特殊貢獻獎西方寺瑜伽課 接引民眾結法緣元宵乞龜 390兩大金龜亮相基督城地震10年 佛光山領眾祈願 作者其他文章【2023世界神明聯誼會】印地安人舞蹈〈大地之神〉 帶來療癒與祈福自由車環台賽高雄最終站 佛館出發盡覽美景大佛護佑 自由車公路錦標賽 佛館鳴槍起跑環保署合作佛館 共創淨零綠生活福報協會深耕校園 做好事有決心佛光山石獅子 傳承家族護教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