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又要到了,政府陸續推出惠農措施,希望爭取農民選票,只是農民更需要的是穩定的市場。台灣農民因種植種類、規模、經營型態等不同,年收入也呈現極大差異,從種植短期葉菜類年收入十幾萬元到養殖等的數百萬元甚至千萬元,因此相關政策,如津貼、補貼、救助、課稅等,也須因地制宜,才能讓農民有感。
根據統計,二○一七年全國農家每戶平均所得為一百零五萬元(包含政府補貼),其中來自農業所得僅占總所得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五,這十年間農業預算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但農牧人口則減少了百分之十四。
歷來政府均強調照顧農民,提高農民所得。蔡政府官員亦多次宣稱,三年內要讓台灣「專業」農家(只占總農業戶數不到三成)的年所得超過一百八十萬元,平均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十五萬元,將較一般上班族、勞工等高出很多。
近年來國內農產品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及天然災害,需要靠政府的補貼和救助,政府每年用於補貼救助經費不斷提高,在此情況下,蔡政府是否已經兌現承諾,業界相當關心,而詳細資料掌握在官方手裡,應該公開向國人說明。
專業農家所得若達到一百八十萬元,恐怕會引發該不該課稅的爭議,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要有應對方案,以免引發新的民怨。其實農業該不該課稅以及如何課稅,國外已有很多案例可供參考,相關單位應盡早委請學者專家進行客觀公正的研究,再提出可行的方案,做為決策參考,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而農民也可以不再因免稅而遭到社會的歧視,讓務農更有尊嚴。
李武忠(台北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