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總會在城南空間推出「森.體.感」特展,打造一座城市中的微型森林,讓民眾感受「自然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並真正認識「台灣特有種」。圖/文化總會提供
文化總會在城南空間推出「森.體.感」特展,打造一座城市中的微型森林,讓民眾感受「自然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並真正認識「台灣特有種」。圖/文化總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城市中有座祕密森林會是什麼模樣?文化總會推出特展「森.體.感」,在文總一樓城南空間打造一座微型森林,邀請民眾上俯、下仰、側視,放大個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的感官神經,創造不一樣的展場體驗。展間也介紹台灣從熱帶到寒帶的林相及特有物植物種類,甚至結合VR技術,呈現台灣淡蘭百年山徑,透過三百六十度步道景象,讓觀眾走在展場,如同漫步在雲霧森林小徑中。
文化總會副祕書長張鐵志表示,期望透過策展手法呈現台灣森林生態議題,讓民眾思考森林如何影響台灣生活,並運用感官推廣台灣特有物種的知識,以及實境感受森林內涵,「希望能讓更多都市人因展覽,實際走進森林場域中」。
策展人羅健毓表示,展場特別設置「耳骨傳導」技術,誘導觀眾將耳朵靠在樹幹上,聽見蟲鳴鳥叫、聞到森林的味道。正中央也突破性設置一大面攀爬網,並在網中央嵌入一整棵落羽松,希望能透過肢體上實際的攀爬體驗,啟發觀眾對森林教育的認識與感知。
展覽除了開放民眾在森林路徑進行探索、介紹台灣特有物種,如台灣黑熊、長鬃山羊、莫氏樹蛙、玉山薄雪草、台灣一葉蘭等動植物外,也收錄諸羅樹蛙、內洞森林夜蟲、台灣藍鵲的聲音,讓民眾可以側耳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