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雲英
兒子見我呆坐電腦桌前長吁短嘆,馬上很敏感的臆測到是否「被退稿了?」可不是嗎?我對他說,這篇自認寫得不錯,題材新穎,文句流暢,連標點符號都經再三斟酌,卻不被主編青睞,不知原因為何?百思不得其解。以前命中率幾乎百分百,現在則老吃敗仗,別人也許是愈挫愈勇,我則愈來愈沒信心,是不是好運用完了?兒子安慰我說:「我相信老媽有實力,不光憑運氣。」
本身在編輯台待了近三十年,天天在打稿、改稿、刪稿,由我經手的退稿不知凡幾,我也曾想到當那些作者收到退件時,心裡必然難過又沮喪,便一一寫信致歉,雖然常被長官指為多此一舉,依然我行我素。
有些記者戲謔我是殺「稿」不眨眼的劊子手,因版面有限,不得不將他們的長篇大論砍成小品文,看著一雙雙心痛的眼神,其實我也是無可奈何,所以有時看到自己見報的文字被砍斷一截,難免有點小挫傷,但我很清楚編輯作業,是可以諒解的。
退休後,我三不五時就對兒子提及當年勇,他都能倒背如流了。隔天他在玄關留言板上這樣揶揄我:「致前編輯老媽:慘遭後生晚輩退稿,應該叫現世報?或者自食惡果?還是風水輪流轉?」我莞爾一笑,我只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後生可畏,沒有因果循環之說,便在空白處回覆他:「應是技不如人吧!前編輯老媽今日將前往圖書館充電,晚餐請少爺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