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著泳池展框 多視角賞畫

陳玲芳 |2019.07.29
2442觀看次
字級
常陵的裝置藝術作品「游泳池」,希望帶給觀眾多視角的看畫經驗。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常陵用心布展,希望民眾看展時,能體會到他眼中的社會「實相」。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炎夏七月,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場,出現一座令人驚豔的「游泳池」。游泳池裡沒有水,池中卻藏著一幅超大畫作,那是藝術家常陵《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個展中一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許多人都趨前「一探究竟」,有的人索性爬上台座,用跨足「岸邊」姿態,時坐時站、時走時停,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因為這從來不曾有過的「看畫」角度,觀眾都充滿了好奇心與新鮮感。

策展人王焜生表示,他和常陵對話長達五年,知道藝術家畫畫的過程,經常是不安於室、「轉來轉去」,認為常陵的畫,可以讓人「仰看」或「俯視」,加上高美館對展間規畫的支持,因而有了「游泳池」般的展框設計,觀眾可以大膽「繞著走」,感受藝術家作品的「多視角」。

「這個位置,對我來說恰到好處,近可飛蛾撲火,燒了、累了,就向後退,享受疏離,人性往往如此。我創作時,面對畫布,也往往相同。」介紹《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的創作理念,常陵在「非池中藝術網」拍攝影片中,不經意點出「位置」、「疏離」、「人性」等關鍵字;有趣的是,這也讓人聯想到成語「非池中物」,比喻有遠大抱負者,終究要做大事,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

常陵說,「框架愈多,創造性愈低」,每一個筆觸下去後,就不再做修飾,盡可能保持筆觸的原始狀態。「游泳池」中有很多人,象徵人在體制裡面掙扎、翻滾、遊戲;平凡人眼裡的幸福生活,也許是一種諷刺,因為人們對於「富貴」的期待,往往不是想像中真正的「幸福」生活。佛家有「借假修真」的說法,他希望民眾看展時,能透過看似「虛幻」(大玄玄)的作品,細細體會他眼中的社會「實相」(歷史日常)。

藝術家庭長大

孕育美學細胞

四十四歲的常陵,父親為畫家楊維中,母親是音樂家陳淑華;雙親都曾任教於淡江中學。他自幼在充滿美術、文學與音樂的藝術家庭中長大,淡江中學畢業後提早服役,一退伍就赴法國留學,二○○四年取得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碩士文憑。旅法近十年,二○○五年返國後加入「悍圖社」,定居淡水,專職創作。

常陵說,他在花蓮出生,阿公開的印刷廠就是他的「遊戲場」,木刻板、鉛字、撿字工人,以及大量書籍,成為兒時的美好記憶。後來父母任教淡江中學,全家移居淡水,從小住在校內的「真樓」裡。真樓是台灣第一所女子學院「婦學堂」,殖民風格的紅磚洋房,今日回首,才發現「何其有幸,我們就住在美麗的古蹟裡」。美的家庭環境與教育,造就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這不但是父母親送給他「最寶貴的人生禮物」,也促使他踏上藝術追尋之路。

《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展覽,展出當代藝術家常陵的四十九件創作,其作品以連貫、紀錄式的視角,擷取現代社會生活的某個斷面,逼近觀察台灣社會與自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陳蕉,稱許「游泳池」作品裝置,猶如把繪畫當成雕塑;常陵把日常「劇場化」,將每天不斷重複發生的「日常」事件切片,透過藝術表現手法,讓「失序」與「毀滅」都變成「歷史」的一部分。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表示,希望這樣突破原有空間的呈現方式,能讓大眾透過不同視角,看見藝術的多元面貌。展期至八月四日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