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儺」非遺傳承人》王國華從不務正業到創出事業 文/記者向定傑、汪軍 |2019.07.21 語音朗讀 189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王國華(左)和兒子王旭波在家門前的作坊裡製作儺面具。圖/新華社 王國華在表演儺戲前整理儺面具。圖/新華社 一名村民在表演儺戲。圖/新華社 文/記者向定傑、汪軍 多年前,住在貴州武陵山裡的王國華是別人眼中「不務正業」的人。如今,憑著一手雕刻絕活,他闖出了「一番事業」。 沿著險峻的盤山道,去到距離德江縣城五十多公里的楓香溪鎮長征村。這個地處偏遠的小山村,秀麗而寧靜。 到了王國華的雕刻基地,這位巧匠正帶著幾個徒弟忙碌著,刻刀揮舞間,一個勇猛的「開山莽將」形象已見雛形。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千百年來,儺面具與儺戲相伴而生,這種「迎神賽會,驅鬼逐疫」的宗教藝術,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過去,在土家人居住的農村,戴上被俗稱為「鬼臉殼」的儺面具,然後演一場儺戲,往往是一次隆重的儀式。 環顧王國華的雕刻工作室,堆滿了木頭、銼刀等工具以及各類成型的神祕面具。今年五十四歲的王國華,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現在已刻了三十八年,已經完成三百多個人物、四千多面。 然而,起初王國華天天玩木頭時,村裡人都不理解,妻子覃智嬋更是不支持。「農村人不做自己的產業,不下地把農活做好,天天在家東雕西刻,我從隔壁村嫁過來,家裡很困難,感覺無法依靠。」她回憶,那時兩口子經常吵架。 但二○○三年的一天,情況忽然有了變化。縣城辦了一場有關儺文化的國際研討會,王國華雕的面具讓「老外」產生了興趣。 「老外問面具賣不賣,我賣了八面,得了二千塊錢(人民幣)。」王國華說,當天他就用其中的八百元買了一台彩色電視機。這件事讓他的作品一下打響了名頭。此後,他的面具生意也逐漸紅火起來。 憑著精湛的手藝,自二○○六年以來,王國華先後獲得「貴州名匠」等榮譽稱號,還多次帶作品前往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參加民族民間藝術展出。二○一○年,王國華註冊成立了公司,招收了幾名徒弟。 不斷變化不斷創新 長征村村民呂昌洪曾是貧困戶,在王國華手下學習,雕刻一副面具工資人民幣二百元,打磨一副三十元,上色一副十五元,兩年前就脫了貧。而近三年,王國華也通過雕刻面具收入二百多萬元,現在家中買了兩輛車。 雖然擺脫了窮日子,但王國華對手藝的鑽研沒有鬆懈。王國華說,在他腦海中,儲存了二百多個面具的模樣,可以信手拈來,隨時雕刻。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變化,他也不斷創新。 跟著王國華學藝多年的徒弟周國再,常常為師傅喜好鑽研的精神所折服。「幾十年不變,一天到晚都在琢磨,好像比吃飯還重要。」他說。 「儺面具選材很講究。」王國華指著院壩裡的一堆木頭說,儺面具要以生長在本地山林裡的柏楊為原材料,木質細膩,而且人們認為其有「驅邪」的作用。 儺面具雕刻共有取材、制坯、雕刻、打磨、上色五個流程,二十多道工序,均為手工。王國華說,要真正刻好一個儺面具,每一刀都很關鍵。 「上部三寸三,下部三寸三,中間五五等,兩邊一樣寬。」「要得人臉笑,眉彎嘴角翹。」他道出了自己的祕訣。 為了讓儺文化在年輕一代身上傳承發揚,王國華會抽時間到鎮上的八一小學為孩子們上課,教授面具雕刻。他還建起了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打算展覽自己的作品。在傳習所的牆上,他刷了一副對聯,上面寫著「雕龍畫鳳漫遣文藝出妙手,模山範水盡收古物入瓊樓」,橫批是「傳承文化」。 對於儺文化傳承,他說,只要能找到一種方法和形式吸引年輕人,這些老的東西就會有「新生命」,就不用擔心失傳。 前一篇文章 《籃球教練》廖楚翔台灣訓練模式帶進湖南郴州 下一篇文章 《後山剪刀技藝傳承人》俞宋桃 不放棄的鐵匠立志傳承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無障礙咖啡集合店創始人】任家熠和「那伽樹咖啡廳」【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