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把環境教育列為重要議題。教育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近日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研發「校園氣象」App、氣象環境知識網,作為學校教學素材使用,把氣象知識融入孩子的日常學習中。
全球暖化持續發威,有愈來愈多學校重視孩子的環境意識,落實減塑生活。
日前國內各地師生,也開始響應在國際環保行動的「未來星期五」,發起校內講座,呼籲大人們對於氣候變遷採取行動。
為因應新課綱把「環境教育」列為重要議題,不少學校也把氣象知識融入校園課程,例如高雄國小的融入式環境課程「氣象小主播」,教學生看懂天氣圖、雲層分布等資訊,上台演練天氣預報。
台北市教育局多年來也推動「校園氣象台」,建置學校的獨立氣象觀測站,落實環境教育。教育部、氣象局為了共同落實校園環境教育,近日也簽訂「氣象環境教育合作意向書」。
未來,氣象局可於校園內設置氣象蒐集設備,相關數據可作為教學或學生科展研究素材;氣象局也研發校園氣象App,讓師生掌握生活氣象,也可在App的科普教育專區學習科學小常識。
氣象局局長葉天降表示,氣象局與教育部一直以來都有地震、颱風等資訊共享,但多為單項交流,簽訂合作意向書後,未來可更全面地共享資源、彼此互惠。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劉文惠也說,「校園氣象」App可提供全國五千多所學校的天氣資訊,包含未來天氣預報、現在空氣品質、紫外線警示燈號及未來變化,且具有主動推播地震與豪大雨的功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