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第一課 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2019.06.04
215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台灣大學社會系日前舉行「小畢典」,由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致詞,她送了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給畢業生,深意讓在場學生動容。

藍佩嘉說,她開授「社會心理學」必修課程,學生人數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位間,每年她都大略統計同學們家庭背景的分布。平均來說,有一半以上來自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也有一半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父母沒有機會念大學,有些透過做小生意改善了經濟處境,也有一定人數的學生,來自勞工階級的背景,他們的父親是黑手、司機、作業員,他們的母親是店員、菜販、清潔工。

藍佩嘉對畢業生說,如果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應該感到驕傲,因為努力突破了結構的限制。

藍佩嘉說,在台大教書、讀書,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得利者;所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他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譏笑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

她說,精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他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價標準。拉開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才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而要透過世界來認識自己。

要有勇氣體驗起伏人生

她說,想送給畢業生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希望它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陪伴他們,就像她時時提醒自己:首先,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

她舉例,十多年前她開了一場小型眼部手術,當醫生剝開她的角膜、完全沒有光的那一刻,她感到極端恐懼,卻突然想到可以這樣鼓勵自己「就當作在做田野觀察好了」,瞬間她勇氣充滿,細心「觀察」(雖然看不到)醫生說話的口氣與動刀的方式,好像回去可以寫兩頁田野筆記。

她告訴畢業生,未來的人生絕對比統計考試、研究法團體報告來得困難許多,一定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經歷失敗與挫折,希望大家都能帶著做田野的心情來面對人生,不論研究發現為何,過程本身便是重點。

第二是,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

她說,不安全與不確定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常態,產業與科技日新月異,全球與在地交互影響。大學教育能提供的,不是人生的地圖或說明書,而是探索的羅盤與工具箱,希望大家能視不安全與不確定為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不斷質疑單一框架或二元分類。

做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

第三個護身符,是時時反思自己,重建結構的磚牆。

藍佩嘉說,過去有些同學跟她說,社會學學得愈多,愈感到無力。課堂上談到的問題,父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感覺都是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她提醒大家記得,「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結構』,我們就是『結構』的一部分」。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

最後,藍佩嘉提醒大家溫柔地對待自己、扶持他人,做一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也許有天自己會成為父母,或者,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拉拔下一代的孩子,希望他們都能成為更好的照護者,滋養自己,也扶持他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