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者 科技部送出國研究

 |2019.05.29
1963觀看次
字級
科技部啟動「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預計五年內投入五千萬經費。圖/科技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根據科技部統計,台灣人文社科學者在美國取得博士人數,從二○○三年的二百二十二人,年年遞減,到二○一七年只有八十五人,減少約六成。科技部為此推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預計五年內投入五千萬經費,鼓勵人文學者至海外研究。

科技部昨宣布啟動計畫,公布第一屆培育學者名單。科技部表示,經學術審查委員會議審議,選出博士候選人十名及新進人員五名,一年研習期間可分別獲研習經費九十萬與六十萬元,新進人員另可申請二十萬元學術專書出版費用。

獲補助的博士候選人李韶曼昨出席發表會。正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她,笑稱今年將是她赴美求學以來,「唯一不用工作的一年」。她的研究主題是透過網路社群的討論,研究文化如何理解法律,如此次同婚釋憲便是她研究的重點。她指出,如她這樣的人文博士生,往往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研究。

另一位獲補助的博士劉正威,正撰寫專書《顛覆你對運氣的了解》。他昨天表示,此一專書研究許多人買樂透時,會選擇生日月分或日期作為幸運數字。換個角度想,選擇大於三十一(日期)的數字,若幸運中獎,就不用跟太多中獎人分享同一筆獎金,會不會是另一種「比別人幸運」的方式。

分析人文留美博士大量減少原因,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主任莊裕澤指出,留美費用昂貴,人文學科相較於理工科,不容易取得獎學金。近年大陸等華人學者大量赴美,獎學金競爭遠較二十年前激烈,加上人文學者謀職不易,減低人文學者赴美留學的意願。

另一項數據顯示,台灣擁有美國人文社科博士的人文學者,已從二○○三年的三分之一,遞減為二○一七年的六分之一。莊裕澤指出,此一現象除導致台灣學術界缺乏國際視野,也弱化台灣在海外發聲的機會。他舉例,如今許多美國媒體問亞太兩岸關係,往往找出身大陸的學者談台灣。

計畫主要補助在歐美留學或任教學者。科技部人文司司長鄭毓瑜表示,主要針對兩類型極具學術潛力之研究新血:第一類是在歐美地區就讀,且正邁向學業最後一哩路的博士候選人,第二類是取得博士學位不到十年、現為歐美地區學研機構之專任教師或研究人員。科技部希望藉由支援研習經費,協助專注學術專書與論文寫作,以奠定立足於國際學研界的基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