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傳染病流行的季節,種種威脅到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從古至今無有間斷,造成人心恐慌,以下介紹文章中描寫到瘟疫的世界名著:
《花衣魔笛手》 中歐民間傳說和兒童文學的經典,是講述中世紀普魯士某地發生瘟疫,當地百姓請一穿花衣的魔笛手,用他的笛聲把老鼠引走。後來,魔笛手未得到報酬,又吹笛把當地的孩子全部拐走。
《饑餓的狗》 長篇小說,發表於一九三八年,作者是秘魯作家阿萊格里亞。小說的主人公是一群牧羊犬,其主人是一位印第安人。一場瘟疫造成遍地飢荒,狗不再聽主人的話,瘋狂搶奪吃的,並互相殘殺。狗的主人逃走,狗也死傷,狗的命運和人一樣。
《死屋》 委內瑞拉小說家米蓋爾‧奧特羅‧西爾瓦一九五五年發表的一部著名長篇小說,描述委內瑞拉一農村地區由於瘧疾,人口大量死亡,很多人棄家而逃,所以稱為「死屋」。
《癌症樓》 俄羅斯作家、一九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於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七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索爾仁尼琴從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經歷,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素材。在索爾仁尼琴眼裡,癌症之於人體,和邪惡之於社會,同樣是致命的。
《鼠疫》 法國作家卡繆一九四七年後創作的長篇小說,敘述的是發生在阿爾及利亞海濱城市奧蘭的一場想像的瘟疫。肆虐的鼠疫在這裡既象徵著德國對法國的占領,也象徵著人類一種普遍的生存狀況。作者卡繆因此獲諾貝爾文學獎。
《霍亂時期的愛情》 哥倫比亞作家、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所作。小說的主題是愛情,阿里薩和費爾米娜之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情是主線,其他多種愛情也被馬爾克斯磨練成珠,穿綴於這條主線上。
「我對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這句名言很長一段時間為人們所傳誦,小說的結尾是船上掛著標誌霍亂的旗幟,在那條被糟蹋、污染的河上來回游弋,好像說明愛情並非最終戰勝一切。
《屋頂上的輕騎兵》 法國作家讓‧齊奧諾作。小說描寫一個逃亡的意大利輕騎兵上校來到法國南部,正趕上一場漫延的霍亂,也邂逅了一位高貴美麗的法國少婦,兩人開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遊。途中到處碰到官兵對感染者的追殺。兩人在患難中漸生微妙的情愫,而少婦最終還是沒能逃過瘟疫的陰影。此小說名著,後來被改編成電影上演。
此外,文學史上也不乏有為了躲避瘟疫而寫出來的文學名著,如《十日談》就是通過躲避黑死病的十個青年男女所講述出來的故事所構成的。
無獨有偶,一八三○年秋天,由於霍亂流行,普希金被困在父親的領地達三個月之久,得以安心寫作,結果完成了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高加索的囚徒》、《茨岡》和一系列抒情組詩,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