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民調顯示,年輕一輩的美國人支持北歐式社會主義的人數,已多於支持資本主義者。資本主義為何漸失民心?
資本主義的理念之一,是企業要先賺錢,才能讓一般百姓受益,所以面對二○○八年的金融海嘯,美英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作法,就是優先將稅收拿去拯救破產的銀行,而非失業的人民,以期復原後的企業能帶動就業率。
而北歐的教育和健保,是公民的基本人權,稅收分配更是講究全民共享,而非獨厚財團。例如冰島面對金融海嘯的作法,是追究涉及弊案者的法律責任,有二十六名銀行家成為階下囚,並免除私人債務,約四分之一的冰島人受惠。
芬蘭則將稅收優先撥給失業人民,輔助其海外就業或創業。而挪威的國家主權基金,更是廣泛用於海外投資,並將獲益回饋給所有人民。值得一提的是,北歐人民相當富有創業精神、亦不怕失敗,畢竟有良善的社會福利作後盾,影響所及,經濟大餅也就被人民的多元創業給做大。而在北歐人眼中,高稅收換來的是政府高品質的服務,所以企業和人民都樂於誠實繳稅。
台灣一直以來是以英美模式在發展,所以經濟政策也多是以企業財團為重心,結果英美遇到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擴大、薪資凍漲和低薪,台灣幾乎無一倖免,還誤以為英美問題就是全球問題。
台灣若要改變,除了強調以產業升級來提升經濟之外,其實還可參考北歐以社會福利為後盾、鼓勵人民多元創業的作法,把經濟大餅做大。
除了鼓勵青年創業之外,還可進一步鼓勵熟齡創業,畢竟現在熟齡創業,已經成為世界潮流,而且拜人生歷練所賜,其成功率更高於青年創業,已逐漸邁向高齡化的台灣,也可善加利用。
王慶寧(屏東市/醫療資訊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