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雖同為矯正機構,收容在少年輔育院和收容在少年矯正學校的少年,享有的教育資源卻大相逕庭。少輔院實施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方式,監禁氛圍較高,但沒有編制內教師。教育部近日修法,將提供教育資源協助,法務部也預計今年將少輔院改制少年矯正學校。
教育部國教署學安組科長孫旻儀表示,過去少輔院主要是「行為的矯正」,特教老師、輔導老師沒辦法比照少年矯正學校,具有足夠專業人力的編制。
國教署目前額外補助經費,提供特教、技職等資源協助,讓少輔院聘請編制外教師人力協助,維護學生受教權。
因為少輔院缺乏教育資訊,使得如誠正中學等的少年矯正學校變得搶手。
「誠正中學的床位要用搶的。」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說,想去誠正中學要先登記床位,但如果要等,得在少年觀護所多待一些時間,有些人等三、四個月,有時等不到,只能先去少輔院。
教育部近日修正發布「少年矯正教育指導委員會設置辦法」部分條文,將少輔院納入少年矯正學校矯正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範疇,由教育部國教署提供相關教育資源協助。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朱惠英說,矯正教育要提供少年「肯定自己」的方向和管道。這些孩子可能本來就有發展遲緩、自閉障礙或精神疾患,過去沒被辨識出來,導致學習沒有成就感,中輟或逃學逃家。
她建議矯正教育課程設計,要以建立自尊、自重和自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