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佛像工筆,在古人之中成熟與創新是一條傳統又漫長的道路,藝術創作者必須以無比的堅毅與耐力,一方面銜接歷史,一方面發展個人畫風,工筆畫家林季鋒不但追隨中國繪畫史上黃金時代的創作美學,且又能脫胎換骨展現個人的風格。
林季鋒,一九六三年生於高棉首都金邊,原籍廣東澄海,雖然從小就喜歡畫畫,但隨著一九七五年,赤棉戰亂下的柬埔寨不斷上演著骨肉離散的悲劇,林季鋒和家人在一九八一年輾轉由越南逃到台灣。來台後,他進入復興商工美工科就讀,畢業後考上東海大學美術系水墨組,在東海大學就讀時,曾經臨摹宋人「燃燈授記釋迦文圖」,引燃他對白描人物的興趣。
生於佛教家庭,雖成長於動亂環境,但本性的敦厚、純淨,讓他在台灣接受正規的繪畫教育後,懷著一顆悲憫的心,淨手、虔心、心無旁騖地描繪出莊嚴法相。雖然他筆下的佛、菩薩、羅漢、維摩詰等人物造相取法於古畫的構圖,即使姿態、手印、持物皆有所據,但絕非對臨或模仿,而是以超越古人的心情,將瓔珞、台座、華冠等皆細心加以變造,其工筆白描極盡精雕細鏤之能事。
林季鋒表示,在美感的偏好上,他明顯傾向唐、宋兩代,因此他畫中的道釋人物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選擇在傳統之中,以黃金時代的傳統為依歸,且更以傳統畫家的養成方式,來進行自我訓練。
他就讀美術系臨摹宋人白描時,用筆線條之精細,幾乎挑戰肉眼極限,令其他同學嘆為觀止。東海大學畢業後,在該校美術系擔任助教,一九九二年赴中國浙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兩年,使水墨創作更上層樓。
他擅長佛手白描,精細的線條彷彿在絹布上吐出香氳,佛手,持物清雅秀逸,就像母親呵護小孩充滿慈愛的手。
林季鋒的繪畫在當代藝術家中顯得清新脫俗,沒有炫目、前衛的形式,但卻能默默地從漫長的古典藝術道路中尋出一條新路。他衷心感謝一路扶持、幫助他的人,也經常捐出畫作,參與公益義賣。
林季鋒的故事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收聽網址www.cb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