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南方澳岸置中心,坐擁海景第一排,地方爭取,轉型成海景會館。圖/羅建旺
大陸漁工銳減,南方澳岸置中心空空盪盪,七月一日熄燈收攤。
圖/羅建旺
【本報宜蘭訊】台灣漁村缺工,十幾年前曾掀起大陸漁工來台淘金熱,極盛時,宜蘭縣南方澳小漁村湧入近三千人,政府斥資上億元在港畔興建岸置中心,畫設特區安置。但不過十六年光景,漁工銳減,入住者,從上千人到現在剩不到四十人,成了蚊子館,岸置中心要在七月一日搬空,收攤熄燈,走入歷史。
對此,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說,近年許多漁港岸置中心因大陸漁工減少停止營業,面臨轉型,其中以南方澳岸置中心空間最大,地理位置優異,目前有許多構想,主要融入住宿及休閒元素,轉型船員休憩中心、觀光大樓都是選項,地方提議的庇護所及漁民住宿會館也可討論。
南方澳岸置中心坐擁海景第一排的優勢,地方爭取華麗變身,除建議上述用途,也希望未來能不限漁工,連海釣客或背包客都可平價入住,發展觀光。
宜蘭縣政府則表示,南方澳主管機關為漁業署,且該署具南方澳漁港九成產權,縣府將蒐集地方的意見反映給漁業署,讓建築活化符合地方需求。
臨海景美 超過千人入住
台灣在八○年代漁業興盛,卻嚴重缺工,台灣漁民看好當時對岸大陸龐大人力,加上言語上可通,工資便宜,跨海引進大陸漁工。礙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陸漁工只能在待在船上工作,無法上岸,大陸漁工只能窩居船上,名為「海上船屋」。
農委會同年訂定《台灣地區漁船船主在台灣地區離岸十二浬以外海域雇用大陸地區船員暫行措施》(已廢止),在基隆、新竹、台中、屏東、南方澳各興建岸置中心,讓大陸漁工從船上,安置到岸上。
其中,南方澳岸置中心規模最大,斥資上億元,在南興碼頭上興建三棟各四層樓建物,靠海景美,被稱海景第一排,分為A、B、C區。竣工後住宿漁工最多曾超過千人、平時也有數百人。
不過,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大陸漁工不再嚮往台灣,加上工資要求高,大陸漁工被外籍漁工取代而銳減,目前南方澳外籍漁工有二千九百人,大陸漁工不到一成,現在岸置中心一年月住宿平均人數,大陸漁工降為四十人以下,淪為蚊子館。
昔日輝煌 今則人去樓空
宜蘭縣政府指出,岸置中心收攤後,大陸漁工採原船安置,由雇主安置在船上,若颱風天可以上岸緊急避難,未來岸置中心轉型,也預留空間,可供緊急上岸避難安置,以保障安全。
「很難想像,沒幾年,局勢變如此之大!」林姓前管理員說,當年岸置中心人滿為患,沒想到盛況維持不久。隨著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大陸漁工不想來台灣,除工資外,很多大陸漁工來台工作,賺了錢,學了捕魚技術,聽說回大陸買船,自己當船長。
另一名前管理員則指出,當年大陸漁工流行到台灣淘金,不論是那個行業的都來了。曾經有一個從四川來的建築工人想當漁工,因不會捕魚又暈船,被船長辭退,但他不願回大陸,乾脆就翻牆,企圖逃出岸置中心被逮,結果被當偷渡客送大陸人民宜蘭處理中心收容後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