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樂山大佛修繕後完畢,再現古韻。圖/中新社
千年樂山大佛修繕後完畢,再現古韻。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歷經兩百天「閉關體檢」,中國大陸四川樂山大佛在四月二十六日正式「出關」,當天舉行大佛勘測維護項目成果發布會,讓大眾了解經過修復,樂山大佛胸腹部裂開險況得到排除,胸腹部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體更加安全。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開元初年(七一三年),歷時九十年建成,高度達七十一公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不過,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環境下,大佛受到侵蝕,極易發生風化、滲水等病害。去年十月,樂山大佛管委會啟動搶救性保護研究,此後大佛「閉關體檢」。
勘測維護項目負責人孫博表示,文保工作人員採光纖監測等科技手法,對大佛進行殘損區域植被清理及修復等工作,「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因為所有文物都是文化的載體,對它們進行保護,就是對文化進行保護」。
孫博認為,雖然這項維護工作難度較高,但是文物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維護,「就像人一樣,平時保養得好,得『大病』的概率就低」。
為加強對樂山大佛的日常維護,管委會首次成立保養維護隊,首批隊員共十人,由管委會及大佛維護人員組成,未來將負責大佛周邊垃圾清理、大佛面部清潔保養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