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一位高中生腳趾撕裂傷掛急診,等了二十分鐘才看診,母親事後在臉書抱怨,急診室主任看到還原當時情況,解釋醫院的檢傷規定和醫療程序,希望民眾能體諒醫護人員的辛苦。
筆者在急診室擔任義工長達十年,見過的情況千奇百怪。有人大呼小叫;有人每天報到,當成自家廚房;有人輕重症不分,小感冒和擦傷都掛急診,完全違背分級制度,醫院不敢將病患趕出去,在惡性循環下造成人滿為患。
急診室是個無法放鬆的環境,數百名病患進出,吵雜哀號的空間,義工、護理師和醫師忙成一團,進出不便有礙觀瞻,嚴重影響醫療品質。
根據衛生署表示,急診患者七成五是自行就醫,一成由救護車送來,一成五由他院轉送,急重症患者只占二成,醫療資源嚴重浪費,也反映民眾對急診的認知有待加強。
急診設有分級制度,一、二級為急重症,四到五級為非急重症,院方初診後依病情輕重看病。但病患輕重症不分,認為付錢就該先看病,不管其他病患是否更嚴重,稍微久候就罵聲連連,讓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承受不小的壓力。
民眾應具備基本的分級常識,不要動不動就掛急診;上急診室,應體諒醫務人員的辛苦,「換我心,為你心」,多替他人設想,也就能釋懷了。陳建國(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