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大荒東經》裡說:「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這段文字不僅描述了夔的形貌和神力,而且還引出,有關夔的神話,即黃帝以其皮為鼓,威震天下。明代畫家筆下的《山海經》夔圖,正是一個狀如牛、一足、其光如日月(有光環)、其聲如雷的獸神。
清代史學家馬←《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中的一段故事,可作語焉不詳的夔神話的補充:「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玄女為帝制司南車,當其前,記里鼓車居其右。」夔的事跡又多了一些。
除了與黃帝的這段糾葛外,夔又與堯和舜這兩位傳說中的帝王有關。《書經‧舜典》:「帝(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夔曰:『於!予繫石拊石,百獸率舞。』」
在這段文獻裡,夔與音樂的關係,不再限於以自己的皮製成鼓,而導致音樂的發明;是他創造了或開創了「擊石拊石」的原始音樂,創造了「百獸率舞」的原始舞蹈,他是音樂之神。
關於原始的音樂之神,還有另一種說法。《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顓頊:「乃令鱔先為樂倡。鱔乃儼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在此,音樂的發明者、創造者是鱔。鱔也是動物,一種軟體動物,尾巴很長,牠轉動自己的尾巴,敲擊肚皮,發出了「英英」的聲音,音樂就這樣發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