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學家從挖掘出的古代文物和大量的史料證明,用以熨衣服的熨斗在中國的漢代(西元二年)時就已出現。
晉代的《杜預集》上就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由此可見,熨斗已是那時代民間的家庭用具。
據《青銅器小詞典》介紹,漢魏時期的熨斗,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斗上還刻有「熨斗直衣」的銘文。
關於「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古文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取象徵北斗的意思,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釋:「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說文解字注》中寫:「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蓋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
也有把熨斗叫「火斗」、「金斗」的。原因是古代的熨斗不是用電,而是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熨斗底部熱得燙手以後再使用,所以又叫做「火斗」。「金斗」則是指非常精緻的熨斗,只有貴族才享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