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取自網路
文/林凡樂
對紙有脫俗超凡的感覺來自於音樂大師譚盾先生的「紙樂」,讓我驚奇無比的是他竟然用紙當成樂器表演,如此場景與音效令人印象深刻。於是乎一張紙的生命與價值,但看用的人給予什麼創新的元素,所展現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古人為什麼「惜字如金」?為精簡文字,不多費筆墨。就文字而言,言簡意賅之下,當然也就少用筆墨。筆墨工具在古代,如文房四寶是極其珍貴的,普通人家要具備,可真不容易。從前要有一張紙,可能要天價吧?不然東漢蔡倫為何將造紙的成本降低,開創一個紙的經濟新世代。儘管綠色環保意識抬頭,現代人生活總離不開它,穿越古今的懷古幽思,紙的生命得以再生,非資源回收的價值,而是賦予創新的藝術美感。
然而我們認識它嗎?
「紙」薄?風一吹即任意飄揚。
「紙」厚?具備承載物品能耐。
「紙」利?如刃割傷肌膚淌血。
「紙」美?隨意增添美麗色彩。
紙的溫度?擋風避雨的熱能。
紙有韌性?堪烹煮演藝器具。
紙感鄉愁?一紙鄉書淚沾襟。
紙何價值?載文字留名丹青。
從古至今,紙荷擔重重的演繹,涵蘊多層次的存在意義。
這樣的寫照,一張紙不管用什麼形態呈現,總還得歷經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等五個基本步驟來完成。生命的流轉似明朝于謙寫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音符如何跳躍,節奏輕重在指間流動,譜出自己該有的弦律,這就是一首屬於自己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