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欲言
徐世年約55歲,是一位職業駕駛。早年一天開9到10個小時的白班車,近年來因為生意差,家庭開銷也因為孩子就讀私立學院日益龐大,便逐漸增加開車的時間,後來更轉開夜班車。他雖然有兩餐在家簡單吃,還算清淡均衡,但是半夜開車會肚子餓,於是吃消夜逐漸變成每天的習慣。累了,就停在路邊抽菸,接著繼續開;為了怕載客的時候想上廁所,就盡可能少喝水,省得麻煩。就這樣過了數年。
有一天回家時,徐世突然覺得右手又麻又重,家人發現他講話時臉型不太對襯。所幸小孩警覺性高,立刻載他到醫院急診,醫師判斷是中風緊急安排住院。還好,腦部損傷狀況不算嚴重,而且因為發現身體異樣時有及早處理,經過住院診療後,他的行動能力幾乎恢復到跟病前差不多,只剩下手還有些麻麻的異常感覺。
身為職能治療師,我的立場除了希望透過治療,讓病人盡可能恢復病前的生活,更希望透過衛教,教導病人如何避免再度暴露在復發的風險中。然而,當我試圖和徐世討論出院後如何調整生活方式時,卻也深深感嘆,縱然疾病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預防,甚至降低再發生的風險,但有很多人雖然知道該怎麼做,卻會因為一些現實狀況或個人長久的習慣改不了,而重蹈覆轍。
「出院後還要開車的話,是不是可以調整成作息正常一點的班? 」
「不行呀,我需要錢養家,白班的車現在很不好跑。」
「那你要盡可能減少坐著開車的時間,讓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下車走走。還有開車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定時定量多喝一點水。」
「賺錢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下車休息。而且我跟你講,上廁所很不方便,如果載客人的時候突然想尿尿,那真的很麻煩。」
「菸盡量戒了吧,能少抽就少抽,找其他替代的休閒娛樂幫自己解除壓力。」
「我開車很辛苦,不嫖不賭,抽菸是我唯一的樂趣。賺錢都來不及了,我怎麼可能還有什麼休閒娛樂?」
改變習慣真的很難,然而,如果自己沒有意識到,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良藥,不能有毅力地改變舊有習慣,當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小中風,情況一次比一次複雜而嚴重時,再好的醫師和復健團隊都幫不上忙啊!「重建生活」(lifestyle redesign),預防絕對更勝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