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包拯的斷案

文/余遠炫 |2019.04.08
2832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宋仁宗的「文曲星」──包拯,字希仁,在民間擁有很高的聲望,尊為包公、包青天。戲劇裡塑造包青天鐵面無私,擔任開封府尹時,堂上有三把亮晃晃的鍘刀,就算是皇親國戚犯法,照樣鍘了。即使是侄子包勉犯法,也同樣秉持大公無私精神,說鍘就鍘。

但是,其實宋朝的法律相當完備,包勉如果犯法,包拯就得利益迴避,不能參與審判;所謂的「鍘包勉」只是虛構故事,當然那三把鍘刀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從包拯的官場經歷來看,權知開封府尹僅有一年多的時間,在宋代「權」這個官方用語是「暫代」的意思,也就是說,包拯暫代開封府尹,時間並不長。但他當官20多年生涯中,長達15年時間在開封任職,大部分時間擔任諫官,也曾擔任三司使掌管財政,最後在樞密副使任內去世,享年64歲。

後世稱他斷案如神。但戲劇中的斷案,大多是後世編造,不見正史記載,但從包拯當官經驗來看,他的確擁有不凡的斷案能力。他見於正史的最有名案例則是斷「牛舌案」。包拯39歲任天長(安徽省天長市)縣令時,有一農民到衙門報案,他養的牛不知被誰割掉舌頭,請包大人做主。

宋代保護耕牛,更禁止私宰耕牛,現在竟然有人割掉牛舌,被割舌頭的耕牛也沒辦法活命了,雖然這只是件很小的案子,卻影響農民的生計,在只有苦主卻沒有被告的情況下,包大人就對農戶說:「你回去就把牛宰了,然後把肉賣掉就行了。」農戶遵照吩咐,把牛宰了賣了,然後就有人跑到衙門裡檢舉這個農民私自屠宰耕牛。

包大人驚堂木一拍,檢舉人就是加害人,老老實實地把犯案經過說出來。這個檢舉人以為事情露餡了,於是便嚇得招供。包大人的想法是這樣,割人家牛的舌頭目的是報仇而不是想謀財,所以他要農戶宰牛賣肉,引出真正的犯人,然後用先聲奪人的心理戰,馬上讓他坦承犯案,包拯用高超的偵訊技巧破案,案雖小卻破得漂亮,還被選入《折獄龜鑑》與《棠陰比事》等刑事案例書籍,當作教案。

包大人是懂得斷案的,他的斷案也引起民眾與政府推崇與重視,成為一代清官的代言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