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江家古厝,是全台最大的單一姓氏聚落。圖╱資料照片
台南楠西江家子孫四代二百多人,齊聚古厝祭祖。圖╱中央社
【本報台南訊】來台傳承十三世的台南楠西區鹿陶洋江家古厝昨天祭祖,四代子孫二百多人一齊拜伏在祖先江棋壽的墓前,緬懷先祖越過黑水溝後的墾荒艱辛。
江家古厝每年清明都有大規模的祭祖活動,今年祭祖由江家二房主辦,族人上香、獻上花果後,再行三跪九叩大禮,祭祖後現場備有紅龜、發財金和春捲,以連絡族人的感情。
今年到江家「阿太公」江棋壽墓前祭祖的後代族人逾二百人,最年長的是第二十世九十歲的江張美,最年幼的是出生不滿四個月的第二十三世江宜蓁。四代族人利用祭祖掃墓齊聚一堂,大家相見,聊一聊過去一年來的大小事。
江家傳承二十四世,源於大陸福建,渡海開基的江棋壽是第十二世;如今江家在台開枝散葉,子孫散居四方,祭祀管理委員會理事長江晉清說,目前還有超過三十戶江姓族人留在楠西當地,人數近百人,以老一輩居多。
第二十世的江金生表示,祭祖是宗族大事,他每年都會到,風雨無阻;第二十一世的江武珀也說,雖然住在台北,每年清明一定專程返鄉祭祖。
江家聚居未分家
活的聚落博物館
位於台3線台南玉井、楠西間的鹿陶洋江家古厝,公認是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具有三百年歷史,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的四合院為主軸,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古厝宗祠,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
聚落占地三點五公頃,保留有二百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據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等,如同是台灣三百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已經被列為歷史聚落。
江家古厝充滿歷史文化意義,可謂活的聚落博物館,最大特色是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由公司管理,嚴禁蓋高樓。
江家繁衍二十四世,各房子孫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目前仍有三十餘戶一百多人居住,全區建築物有一百三十六棟,整個古厝群包括十餘種建築格式,以紅瓦厝居多,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二十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做工及裝飾極具特色。更保留二百多年前舊形制的月眉形蓮花池,是過去農家必備的貯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