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清明精神長在人心

 |2019.04.05
2006觀看次
字級

每年節氣輪迴至清明,五湖四海的中華兒女,幾乎都會祭祖掃墓。在台灣,清明時節鐵公路載客量、車流量,與春節、中秋相當,有關單位呼籲民眾提早掃墓,以免塞車之苦。在大陸,外漂族雖因路遠難歸,仍然會挑選四通八達的路口,或在自宅附近合宜場所焚香化紙,祝願逝者在冥國生活如意,庇佑親人。

清明節氣的意涵既是萬物在清潔、明淨的季節中生長,也是古代王室藉春祭感恩天地先賢,行人文教化的時機。在民間,春風吹出清明生機,是郊遊踏青、男歡女愛、春耕種豆、謝天地、謝祖先、謝生活的時機。現在流傳的清明典故,可上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也有野史描述漢高祖劉邦稱帝,為尋雙親墳塋,而演化出後世掃墓掛紙條的故事。

從宋代平民社會崛起後,春祭已不是帝王將相、大戶豪族的專屬儀典,而演化成普羅大眾於清明時分祭祖思源、踏青迎春的習俗。清明節是家族團聚、謝親、感恩的傳統節日,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公告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中共建政後破除迷信,曾視清明節為封建思想產物;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平墳還田,砸毀墓碑,但清明之俗未泯。因為敬先賢、憶先人、反哺回饋的孝思,已深入中華兒女的潛意識,一時的政治厭憎,改造不了潛意識裡的靈魂。

二○○六年大陸文化部申報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八年清明節成為大陸法定假日,紐約時報刊出大陸恢復清明掃墓新聞,描寫民眾湧到親人墓地清掃垃圾、雜草,陳列供品,火化紙製禮物。清明節乃成行孝道的絕佳時機,這種儒家價值深深植根進中國社會的骨子裡。大陸民政部公布清明節掃墓人數,以一年一個億的速率成長,共產黨員不再迴避清明習俗;民間祭祖供品更與時俱進,紙製3C產品、汽車、冥幣、人偶全上了案頭。

在國府遷台後無法至陝西祭拜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黃帝陵,民族掃墓節時改為在台遙祭。先總統蔣中正於四月五日逝世,與民族掃墓節同一天,行政院將蔣公紀念日與民族掃墓節合併。待台灣開始直選總統,因民粹操作本土、外來之分,首先去蔣,刪了蔣公逝世紀念日。中華文化接受度已不若從前,但政治態度、意識型態雖有不同,為慎終追遠的孝思之心,卻不宜泯滅;應讓清明節回歸單純的掃墓節。

兩岸政治在清明節上的刻痕如斯,但屬於中華民族的清明精神,如慎終追遠、團結家族、毋忝所生,一直是庶民口耳相傳的經典。儘管執政者為台灣找出路,欲永續南島攜手共好;台灣人的清明,還是吃廈門式潤餅、潮州式粿品。日本合併琉球一個多世紀了,琉球人受中華人文教化影響,仍會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拜祭完畢後家族會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

如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清明儀節;美加、澳紐、歐非、散布於全球各地的華人,多會在清明時攜鮮花上墳。

事證昭然,中華民族的清明傳統,是長在人心的精神生活,位高於政治意識;清明習俗與時推移,已導向節葬、環保、肅穆;清明,必將傳承久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