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古人云:「學海無涯」,所以即便是聖賢之人,即便是貴為皇帝之人,也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與提高自己見聞。而天子之人,鑒於他們身分的特殊性,因此學習的方式是有別於普通人的。為此,從漢唐以來歷代王朝便為他們建立了一個以講經論史為主要內容的御前講席制度——經筵。
給皇帝開經筵的都是些什麼人?多是朝廷重臣。而皇帝聽課的時候,還有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陪讀。皇帝在經筵課上都學習些什麼?四書五經之類。因此,皇帝開經筵理應是非常莊重之事;但是,在明朝景泰年間的經筵上,竟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每值講畢,輒布金錢於地,令諸臣競拾。獨高文義以老不能俯仰,遂無所得,同列代拾以貽之。」(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
對於給皇帝上課的老師們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明景帝居然在每次上課結束之後,把金錢撒在地上,讓與會者去撿拾,是不是就有些超過了?因為這樣的方式顯然缺乏對於講官等人應有的尊重,對知識缺少應有的尊重!而讓人浮想聯翩的另一點是,當這其中一位名叫高文義的大臣,因為年事已高,彎不下腰來一無所得,只能「拾人牙慧」的時候,對於作為觀眾的明景帝來說,竟然不是覺得可憐,而是覺得好玩!
我們能夠想象的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熟語在這裡顯得十分可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學生太特殊了,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即便是講課的官員官位再高、年齡再大,也都還是他的臣子,所以對於他們、以及所有陪讀之人,皇帝是可以居高臨下,將他們視為玩物,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而懷揣這樣的心理的學生,有可能在課堂學習中增長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才學嗎?因此,本來是給皇帝們修煉的經筵,最終必然成為一種擺設。
不能好好讀書,好好聽講,那麼歷史的教訓、先賢的訓言,自然就不可能成為鏡鑒與警示,朝代替換之類自然可能一再上演,作為當事人的他們,也一定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後來,明景帝手下的奸臣趁機作亂,擁戴明英宗復辟,把他趕下皇位,令他鬱鬱而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