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廬青磚主體共有三層。圖/吳致嘉
文/吳致嘉
那年暑假旅行,我和女友為求增添新意,決定自馬祖利用小三通航運搭船至中國,短暫遊覽福建省會福州市一天,繼續南下廈門、鼓浪嶼等地,展開跳島旅程。
福建師大校門對街上有條康山里小巷,這是徒步「倉山老洋房區」尋幽的起點,隱身在上三路北側與閩江南岸之間的倉山區,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稱。
文人雅士門楣印記
呼應師大校園內昔日的學堂建物(前身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康山里多為西式民居,磚砌的門楣上刻著文人雅士般的美名,像是以園、可園、夢園、愛廬、拓廬等,刷有白漆的斑駁老牆,難掩歲月遺留的印記,由青苔牆垛、百葉木窗及木造拱門足以窺見。這些磚木結構的英式風格名園裡頭仍有人家,日晒的衣著高高掛著,赤膊的男人悠悠穿梭,一派自然的生活風景。
幽靜的巷弄小徑平坦好行,綠叢越過老宅高牆,蔥鬱枝葉展開一路的林蔭。兩旁因牆高隔絕了視線,目光所及為建物的拱窗與灰瓦屋頂,再高便是庭院古樹名木的繁盛枝椏,光與葉,點點亮影隨風流竄,滑過屋瓦,躍過屋牆,淌進我的眼裡。
或許東張西望的行徑引人注意,擦肩而過的在地人盛情邀約至他家參觀。「忠廬」位居馬廠街,有別附近的紅磚建築,青磚主體共有三層,竣工於「中華民國廿一年」,結構穩固獨立完整,與百年芒果大樹、終年有水的古井靜守在庭園之中。忠廬主人是福建師大退休的老師,對於我走進這區建築群感到好奇,笑問:倉山成了台灣的人氣景點?
洋樓傳承歷史風華
老師熱情伴遊,領我倆從康山里,漫步途經麥國路、樂群路、烟台山公園與程埔路,最後止於林森公館。福州歷經鴉片戰爭後,一八四二年闢為通商口岸,茶葉出口貿易興盛,洋行與日俱增,吸引洋人聚集居留,致使西式建築林立。時過百年,商行建築多已傾圮損毀,領事館也改建他用,僅留下教堂、學堂與民居等建築為多且較為完整。
倉山區足以見證清末至近代的歷史風華,老洋房傳承著時代的潮流,綻放自己的美力,也呼吸著環境的脈動,傳誦自己的生命。為保建築的原生,當地年輕人發起田野調查,持續記錄老洋房更多更美的故事。
行前對於福州所知不多,趁旅途中繼之便,順遊福建師大周邊景點,意外結識忠廬主人,引我兩人認識倉山老洋房的過往歷史,藉由他的細膩口述,領略藏身於曲折幽深老宅裡的名人軼事,可謂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