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時刻】走路的童年

文/王錫璋 |2019.03.07
1614觀看次
字級

文/王錫璋

女兒偶爾將五歲多的小外孫託我們照顧。我曾帶他去郊外走走,竟發現他體力不佳,走沒多少路,就喊著累了,有時竟賴皮蹲在路上,吵著要搭計程車。

想來是現在孩子,習慣於出門有爸爸開車、騎摩托車載來載去,缺少走路訓練的關係。小外孫的課後才藝補習中,雖然也包括游泳這一項,但一周僅一次、一小時,對體能的提升,似無多大助益。

小時候,家居台中,彼時汽車還少,機車也不普及,父親只有一輛老式腳踏車,偶爾載我和弟弟去街上看場電影而已。自己若要出門,非得走路不可。

還好,那時大人們都放心孩子們自由行動,鄰居小孩、玩伴出去嬉遊個半天,只要記得回家吃晚飯就好。

小學生也不流行課後還要上各種才藝、輔導班,因此只要寫完作業,我們就出去玩。當時活動地方包括目前台中的中區、西區及部分的北區和南區,都是我們走路的範圍。

我和弟弟曾走到台中師範學校旁的水溝去抓青蛙,和鄰居友伴走到目前是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前是竹林一片、小河一條)的地方去釣魚……走、走、走,一切都是用走的,久了,自然就磨練了腳力。

上學、放學,當然也是用走路的。彼時學校不多,我上學的忠信國小,是在西區,離中區的家裡走路要四十分鐘,加上邊走邊玩,有時要花上一小時走在鄉間小路上,當時忠信國小四周還是阡陌縱橫的稻田,所以,一天至少兩小時在走路。直到初中,我有腳踏車了,才和正興和英傑兩位同學,騎著單車遠征到東海大學,甚至騎到草屯及大甲,那也是腿力的訓練。

走路的童年,讓我後來服兵役當了步兵排長,行軍對我來講,實非苦差事。再者,現在年紀大了,有時去外地尋幽訪勝,一下公車或鐵路車站,問路於機車騎士,都說:「那地方很遠呢,走路走不到的……」但我仍堅持走路,常常也只不過半小小時就走到了。原來,騎慣機車和走路習慣的人,時間長短概念是不同的。

童年家中經濟或許不佳,也沒能學什麼才藝,但能自由自在遊「走」家鄉小城,自然別有一番收穫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