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禮,天子與諸侯在正妻死後即不再娶,其離婚條件也受到嚴格限制,而有所謂「天子諸侯之妻,無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天子諸侯雖不能因無子而休妻,但也不能因正妻亡故或無子而斷了香火,於是規定應從娶妻陪嫁而來的女子中按順序遞補一個為妻,並從陪嫁女子所生的兒子當中挑選一個做為繼承人,這樣「娣媵制」、「媵嫁制」就產生了。
「娣媵」制度,實為古代貴族的一種婚俗,先說什麼叫做「娣」。
「娣」字,從字形來看,從女從弟,也就是俗稱的妹妹,這裡乃「從姊共嫁」之專稱,意謂「讓妹妹一同陪嫁」。
「娣」之最早見於經典,可追溯到《周易‧歸妹》云:「歸妹以娣」、「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歸妹,是指男女婚配,「歸妹以娣」就是姊妹同嫁一夫,以妹為陪嫁。至於「帝乙歸妹」一句,袂是指衣袖,這裡代稱嫁妝,是說紂王之父帝乙嫁女於周文王,曾以次女陪嫁,但給姊姊的嫁妝不如妹妹豐厚。
娣媵制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豳風‧七月〉有:「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一句,清代學者姚際恒、王先謙等人都認為此處「公子」是指豳公之女,而傷悲之女就是其姪、娣,她們之所以傷悲,大概是擔心隨豳公之女嫁出去做媵妾。
〈邶風‧泉水〉則說:「孌彼諸姬」。諸姬,是指同姓之女;這裡形容衛侯嫁女、諸媵隨同的盛況。
〈齊風‧敝笱〉有:「齊子歸止,其從如雲。」齊女文姜嫁給魯桓子時迎送的車輛在百乘之上,輪聲鈴響,人喊馬嘶,震動遠近,陪嫁的姪娣更像雲一樣眾多。
〈衛風‧碩人〉也有:「庶姜孽孽」之句,庶姜係指莊姜的妹妹和姪女,她們都隨莊姜嫁到夫家,這句話形容媵女的陪嫁,讓莊姜的婚禮顯得熱鬧非凡。
〈大雅‧韓奕〉有:「諸娣從之,祈祈如雲。」言韓侯娶妻、諸侯親迎的盛大場面。
從這些詩句推知西周時期已有娣媵制;到了東周,春秋世族仍奉行此一制度。如《左傳‧隱公元年》說「魯惠公的元配是孟子,孟子死後,惠公續娶聲子而生隱公。」聲子即孟子的姪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