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執政者而言,廉政是個非常要緊的事情,廉政要有具體的措施,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倡導官員的自我約束。在古代官僚階層,也許我們可以數出許多貪官污吏的名字,其實歷史上也不乏嚴以律己的廉政官員,這裡要提到的幾個人,就是這樣的廉潔者。
這幾位廉潔奉公的官員,他們的表現都與「乾魚」有關,這幾個「乾魚」廉政的事例,很值得品味。
《韓非子‧外儲說左》說:「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糧餅菜羹,枯魚之膳。」孫叔敖三次出任楚國的相(今尹),是個賢相,他自奉儉節,乘坐的是極簡陋的車子,駕車的也是並不高大雄健的母馬;飲食不過是粗糧烙的餅,菜葉煮的羹,還有乾魚之膳。
乾魚自然不如鮮魚味美,價錢也會低得多。孫叔敖正因為嚴於克己所以能有效地施教導民,使楚國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一個相國想吃點鮮魚,本是件極容易也是情理中的事,孫叔敖卻寧吃乾魚,他顯然是有意談用這一種方法警醒自己。
關於乾魚,歷史上還有兩個雷同的故事:
其中一人固見於謝承的《後漢書》。書中記載說,有個叫羊續的官至南陽太守,他喜歡吃鮮魚。他手下的一個官員焦儉在三月十五送來一條大鯉魚。羊續並沒有多理會,當時是收了這條魚,但卻沒有吃牠,而是將魚懸掛在房簷下。沒過多久,這條鯉魚枯乾了,乾得只剩下了皮骨架子。
到了明年三月,焦儉又送來一魚,羊續二話沒說,只是拿出去年的乾魚來給他看。焦儉明白了羊續的清儉德操,當然也就不會再送魚來了。
羊續呢?從此終身不再吃魚,讓那些送禮者不再有討好他的理由。
另一個故事見於《南史‧傅昭傳》。傅昭歷任左戶尚書、安成內史。他在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地方,溪中無魚。因為當地不產魚,魚當然是很珍貴的食物了,有年夏天,某人給傅昭送來了一些魚,傅昭既沒收下這禮物,但也不想斷然拒絕,他是將魚掛在門邊,讓牠一天天變成了乾魚。人們路過他家的宅子,一看到這些乾魚,自然也就明白了傅昭的用心。
羊續與傅昭,用了同一種委婉的方式,使鮮魚乾枯,來表示自己的潔身之志,用心可謂良苦。
還有兩個雷同的故事,也很值得玩味:
《吳錄》說,三國吳人孟仁為鹽池司馬,他自己能結網捕魚,乘管理鹽池之便,捕了許多魚曬成魚乾,千里迢迢寄去孝敬母親。沒想到母親非但不高興,反而將魚乾退了回來,還寫來一封信責怪兒子。母親在信中說:你作為魚官,卻「以公濟私」送魚來給我吃,這會引起非議,你應當避譏嫌才是。
又《女俠傳》說,晉人陶侃年輕時也曾做過管理魚塘的官吏,他曾托人送一醰魚鮓給他母親,母親老大不高興地封還了魚鮓,還寫信責怪兒子的這種行為,這叫「損公肥私」。
一點乾魚,一醰魚鮓雖然算不上什麼,但歷史上的這兩位母親卻很謹慎,嚴格要求兒子忠於職守,廉潔自律,非常難得。
我們也都知道,許多貪官汙吏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與他們親屬的貪欲膨漲有關。如果親屬特別是父兄輩能去除貪欲,同時注意教導為官的子弟,也許貪心之徒可以減少許多呢!
讓我們記住這「乾魚」廉政的歷史故事,記住乾魚是歷史人物廉政的一個象徵。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