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愛一次】失戀,並不存在

文/吳娟瑜 |2019.03.06
1709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二十多年前,我正在美國念應用社會學碩士。有一回,念心理系的克莉絲蒂娜開車載我外出,我們都喜歡看電影、喜歡探索人生。

當她說起自個兒來到美國念書,男朋友則留在義大利,一點也沒有思念、留戀的感覺。我感到訝異極了,難道東西方女性對愛情果真有不同的態度嗎?

接下來,她說了一句令我終生難忘的話。她說,離開義大利前,她和男友做了深度的溝通,並且告訴他:「I love You, but I don’t need You.」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愛你,但是我不需要你。」

愛,來自需要?

我被克莉絲蒂娜的這句話震撼了,這想法在我的成長過程是不存在的,但在克莉絲蒂娜的生命裡卻又這麼的真實。

在我原本的思考裡,「愛」和「需要」不就是互相依存的嗎?因為需要愛人的撫慰和疼惜,才能感受到被愛;如果不需要一個人(精神上和生活上),那豈不是和陌生人沒有兩樣嗎?

又或許,我們愛的其實是一個幻象吧!

我們對自己都了解有限,又如何了解心上人的所思所想。隔著肚皮,隔著不同的生命經驗,隔著瞬間流動的思緒,極有可能讓相戀極深的愛人,其實根本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偶然間整理書櫃時,翻到一本泛黃的筆記本,瞥見自己留下的字跡:「我愛戀著你,其實,我是愛戀著自己,因為,你身上有太多我所熟悉的『我』。」

當時,我是抱著什麼心情下留下如此字句?重複念了幾遍,看來,學著情感獨立的我,已然有了「I love You but, I don’t need You」的覺醒。

反芻失戀症候群

愛,若來自需要,那將是不堪一擊的。

愛,又怎能伸手向他人索求呢?這也是為什麼世人多為失戀所苦啊!

失戀心理的研究裡,有個名詞叫「反芻失戀症候群」,身歷其境的人會茶飯不思地掉入失戀的深淵:「他曾經對我這麼好,為什麼要拋棄我?」「我曾經對他這麼好,為什麼如今卻得不到他的愛?」鑽進牛角尖後,日子就在反芻苦痛和悲傷中度過。

岸見一郎在《為愛徬徨的勇氣》一書中寫到:「對於那種『不論對方如何對待自己,都能毫不在意去愛』的人來說,失戀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愛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能力。如果我們能尊重轉身離去的愛人,祝福他另有人生目標,另有情感歸宿,看對方幸福快樂,我們一樣感到幸福快樂,就能從「反芻失戀症候群」的漩渦脫身而出。

痛,早已存在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而在「做」的過程中,更需要很多自我省察的空間,因為其實「痛」早已存在,離去的人只是被「藉題發揮」罷了。

我們以為令人難受的「失戀」,其實並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童年被父母丟在家裡的慌張恐懼;真正存在的,是父母偏心其他手足,讓我們委屈壓仰;真正存在的,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突然感到前途茫茫的驚慌失措。

失戀為什麼這麼苦?只因為這之前,所有發生過的、一直被隱藏在冰山下的「失去」,來不及整理的親人關係、忘了處理的傷心往事,統統在「我不再愛你」、「我要跟你分手」、「請放我走吧」的剎那,全然爆發而出。

失戀,並不存在;因為在失戀之前,我們早已靈魂殘缺、心靈破碎、失去自我,才會一點抵抗力也沒有。這樣的我們,又如何能要求離去的愛人承擔「背叛」的罪名,你說對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