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五)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9.03.03
224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一心」要與「正念」結合或相應

各位讀者看完以上對林書豪的那一場經典球賽的分析之後,對於「動態中的一心不亂」,應該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不論是「靜態」或者是「動態」的情境,如果要成就「一心不亂」,其中的「一心」都不是「抽象」的「概念」或「空泛」的「玄想」,而是「具體」的「行持」,因此「一心」要與「正念」結合或相應。

我在前文中已經說明,「正念」的真正義涵,就是「與自我當下的『學習目標、工作職責或修持法門』相應的思維、信念與行持」;反之,就是「不正念」、「雜念」或「妄念」。以球場上的林書豪而言,依照比賽規則,與隊友同心協力進球得勝,就是「正念」,在球場上的「一心」必須要與這樣的「正念」結合與相應。因此,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要先掌握到不同情境中「正念」的真正內涵,才能具體修持「一心不亂」,才不會「毫無方向」或「失焦」而「盲修瞎練」。

如何開始自我訓練「一心不亂」?

有了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開始自我訓練「一心不亂」,即使無法短時間內就練到純然的一心不亂,也可以循序漸進,逐漸接近一心不亂。《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經文中的「三摩提」是“Samadhi”的音譯,亦即「三昧」,定慧等持之意。

如果定慧不平等,有二種情況:一者,「定」多「慧」少,偏於沉寂,容易昏沉,觀力不足,容易增長無明,故不名三昧;二者,「定」少「慧」多,偏於浮躁,容易妄念,觀力無法聚焦,容易增長邪見,也不名三昧。行者必須「定慧等持」,亦即「定力」與「慧力」平衡,才是真正的「三昧」。

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因此充分運用「耳根的聽聞功能」,以此切入「正念現前」的修行,而達到「一心不亂」的意識及心理狀態,其實是一種簡捷卻極有功效的微妙法門。修持佛法的綱領:三慧「聞、思、修」與三學「戒、定、慧」,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修持佛法的綱領,以下先簡要說明「三慧」與「三學」的內涵。

三慧「聞、思、修」:智慧的進階

三慧「聞、思、修」是說明智慧的進階層次,第一層「聞所成慧」,是透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的見聞覺知以增長知識,第二層「思所成慧」,是運用意根的思惟以理解意義,第三層「修所成慧」,是透過三業「身、口、意」來具體實踐佛法,也就是將「聞所成慧」的知識與「思所成慧」的義理,化為具體的行動,換言之,就是以佛法為指南,而令「身、口、意」三業與個人的學習、工作或修持活動相應,這也就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身、口、意」三業與佛法相應,才是真正的修行。

三學「戒、定、慧」:修持的次第與修證的鼎足

「戒」是自我修練的基本功夫,於內攝護六根不受汙染,於外不侵犯他人,慈悲一切眾生,能使身心輕安,而且能夠控制情緒,扭轉習氣,令煩惱不容易起現行。

「定」是修心之禪定功夫,能夠收攝身心,降伏妄想與化解焦慮,能夠對治散亂與懈怠;能夠令心念逐漸止於一境,身心自主,內聚心力,能夠逐漸止息煩惱。

「慧」是修慧之思維與觀照功夫,能夠觀照自心與外境,開發智慧,能夠通達因果,抉擇真妄,令身心自在解脫。運用觀力,能夠勘破煩惱。

「三學」是通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世間法要有所成就,也必須要有「戒、定、慧」的功夫。此外,三學「戒、定、慧」不單是修持的次第,也是修證的鼎足。一般都認為「三學」的次第是「先戒、再定、後慧」,其實「戒、定、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相輔相成,也就是說,當「戒」的功夫增上時,「定」與「慧」的功夫也相應增上,同理,其中任何一項的功夫增上,其餘兩者的功夫也相應增上。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