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鋒
「老師,可以把『做家事』列入回家作業嗎?」
剛開學,正在批閱聯絡簿時,突然看到某位媽媽在聯絡簿上的請求。我雖然採納了她的建議,但仍不禁好奇:「做家事,如果成了作業的一部分,那還算是『家事』嗎?」
想起小學時,得趕在父母下班回家前,先把作業完成,接著淘米、洗菜、收衣服、倒垃圾,好讓爸媽工作結束時,可以節省備餐的時間。假日則是全家一起大掃除,小孩子一人負責一層樓的拖地工作,一個早上就把家裡打掃得窗明几淨,接著午餐便一起到餐廳用餐,邊享用美味餐點邊聊天。從不覺得「做家事」是件苦差事,也不認為這是「作業」。
然而,時代在變遷,「少子化」讓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家長捨不得下一代吃苦,什麼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養成小孩「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殊不知,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前陣子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愛做家事和不愛做家事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是十五比一,犯罪率是一比十。
做家事,應該從小在家教起,尤其年紀愈小的孩子可塑性愈大。而且與其「要求」孩子做家事,倒不如讓家事成為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甚至是把「做家事」當作「玩遊戲」,透過父母的示範讓孩子模仿。如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愈好,自信心愈強,認知發展愈佳,也會更有責任心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而父母的鼓勵與讚美,也會讓孩子愈做愈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