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運河。圖/黃逸稜
文/黃逸稜
台南運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人工運河,在明清與日治時期就已有所建設。因為進出港口的船隻除了漁船之外,多為往返於中、日、台、南洋的貿易商船,因此也在運河旁設立了海關。台南有兩處日治時代的海關,乃因運河淤積與河道改變而移遷,雖然年代久遠,但仍保存良好。
其中一處位於運河終端的木造海關仍繼續負責報關,現為財政部高雄關稅局台南支關安平辦公室。而位於運河旁、安億橋下的磚造海關,是安平舊海關,目前改為運河博物館。兩者均為日治時期所建立的海關建築。
被指定為運河博物館的這棟建築建於西元一九二六年,外表看來只是一幢小小的紅磚建築,旁邊的茂盛榕樹反而像是保護著博物館的老朋友。室內簡單的隔有許多辦公室,沒有天花板,梁柱一覽無遺,是一座非常簡陋卻肩負重責的行政處所。有趣的是,戶外還擁有一座Z 字型的防空洞,兩端各有一出入口,頂端為拱形,內部可容納十五人。這可是戰爭年代的避難空間,我們也能藉此回顧歷史的真實場景。
目前運河博物館陳列著日治時期海關的相關文物和漁具,讓民眾一覽過去安平開港歷史、海關業務與運河興衰。有時也會舉辦藝術展,藝術家會利用建築內部空間展示作品,也會在外面建構大型的藝術品。在運河周邊的美景之中,歷史建築與藝術的交集、新與舊的結合,是多麼令人雀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