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就勢建起的竹樓。圖/崇輝
遮陽擋雨的茅草帷幔。圖/崇輝
文/崇輝
深入山高林密,水流湍急的泰國、緬甸和寮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的腹地,陡峭的山坡上,綠植掩映,依山就勢有高低錯落的茅草竹樓可以借宿。這種就地取材,以竹竿為骨架、茅草鋪頂、竹蓆為牆的干欄式建築,是東南亞民居的源頭。
住這樣的竹樓,乾爽、清涼,與潺潺流水和鳥語花香相伴,有一種完全融入大自然懷抱的怡然。
躺在竹床上,仰望頂棚,用粗壯的竹竿搭建的人字頂上就鋪了一層厚實的茅草,不見防水隔熱的其他建材。這樣的頂棚經得起日晒雨淋嗎?
討教在地人士得知:金三角地區竹樓的頂棚上的茅草,晒乾後,先要綁扎成束,按屋頂的長短,將竹子劈成竹條,上下兩片,選茅草束的根部端,緊緊地固定夾實一把把的茅草束,然後吊裝上去,這樣草葉與草葉間的縫隙就被擠壓的很小。當然,讓雨水順著草葉迅速滑落,單憑密實的茅草是不夠的,還要根據當地的降雨的特點,設計出合適的人字頂棚的斜度,才是搭建茅草竹樓的關鍵。
恰逢瓢潑大雨,躲在竹樓中,發現茅草頂棚,不僅不會漏雨,疾驟雨點打上去,也不會發出劈哩啪啦的噪音。而屋簷下一圈用來遮陽擋風的茅草圍簾,這時,還可弱化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有減少水土流失的功效。
陽光充足、降雨豐沛及地無三尺平的地貌特點,以河谷農業為安身立命之本的金三角原住民,防潮遮陽、不占可耕地,是他們規畫自己居所的主要考慮因素,而茅草竹樓恰好滿足了這些。
關於金三角,外界有許多的誤解。其實,跟黃河上游「几」字形的流向,在中國貧瘠的西北高原上孕育出著名的灌溉農業區──河套平原,如出一轍。來自雲貴高原的湄公河一路奔騰南下,在美賽河交匯處附近突然東折,繼而北上,形成了個倒「几」字形,也在重巖疊嶂的山間,沖積而成了個富饒的三角狀河谷農業區。因為,每年的四、五月間,稻穀成熟的時節,風吹稻浪滿目金黃,所以才有了「金三角」的稱謂。
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樂天知命,與人為善。這種性格,從金三角的竹樓的一個小細節中就可窺視出端倪。金三角的竹樓扶梯的盡頭都會專門設計出個架子,上面擺著個十分惹眼的紅色陶罐,裡面儲有一罎清水。它不僅是家庭成員的飲用水,更是為行色匆匆的路人所準備的用水,讓任何過路的人都可舀上一瓢來消暑止渴。
當然,金三角地區的茅草竹樓更像是居所,而不像個「家」,在當地具有「家」的功能的,是用柚木建築的木質弔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