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空入假」觀的修行法中,佛所具有的四無畏功德、一切智無畏及至處道無畏,是觀行所含攝;漏盡無畏、障道無畏,是止行所攝。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是止行所攝。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是觀行所攝。
菩薩的六度,可分三種情況說明,第一種:修持布施、持戒、忍辱是一種功德,止行所攝;精進、禪定、般若是智慧,觀行所攝。第二種:前五度是功德,止行所攝;般若是智慧,觀行所攝。第三種:六度都是功德莊嚴,是止行所攝。
已說明從假入空、從空入假與止行、觀行的關係,以下再論入中道觀的行法。
中道觀的行法中,九種大禪乃至百八種三昧,都是止門所含攝。十八空、十喻、五百陀羅尼,是觀門所含攝。依以上性質分析,一切等行門,都含攝在止門的「行行」與觀門的「慧行」中。以上,是止觀「攝一切行」的內容。
以下再論止觀「攝一切位」的意涵。依聖者的心境而言,真如理體,本自寂靜無為,並無位次之別。在大乘經典中,為了方便菩薩之修持次第,才說有一切階位。修持中,以無所得的正慧,來對治煩惱、業、苦,以證得無生無滅的真諦。若煩惱、業、苦三道清淨,當下即是無為,所以「有與無」是沒有分別的。現在依四教來分明其位次。
三藏教中,以分析的方法,從有入空,斷煩惱、業、苦三惑。其證道階位,如《毘曇》所說,有:七賢、七聖、四沙門果之位次。依《成實論》說有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相。依諦觀法師的《四教儀》,藏教的修行階位,凡夫位是三賢、四善根;聖位是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