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探源】 桃符.春詞.春聯

文/陸茂清 |2019.02.01
1754觀看次
字級

文/陸茂清

過年寫春聯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春聯之設源遠流長,經歷了兩個變化過程──春聯的前身先是桃符,後是春詞。

西漢.劉安《山海經》載,茫茫滄海度朔山上,有個萬鬼聚居的鬼穴,洞口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兩神守衛,把惡害之鬼捆起來餵虎,「於是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東漢.應邵《風俗通義》:「縣官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可知兩漢時期,官署已有大年夜在門口立桃人「御兇魅」的風俗。魏晉時期,此風俗拓展到了民間,桃人簡化成了桃木板,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像,還有的省事起見,在桃木板上寫兩神的名字,過年時掛在門旁,用以驅邪鎮鬼,祓除不祥,稱之為「桃符」。

桃符呈條形,長二、三尺,寬三、五寸,每於除夕之夜以舊換新,北宋王安石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正是此情景。五代末期,有人開始在桃符上寫字了,首創者為後蜀皇帝孟昶。

孟昶喜歡舞文弄墨,接連幾個除夕夜在桃符上書寫吉詞「元亨利貞」,名曰:「題桃符」。廣政二十七年(西元964年)大年三十晚上,君臣歡宴,共相守歲,其間孟昶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幸寅生奉旨寫幾字,孟昶以其非工,握管蘸墨,一揮而就「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眾文武齊聲喝采,三呼萬歲。

後人將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稱作我國的第一副聯語,因用於過年迎春時,所以叫做「春詞」。那時還沒有「春聯」這個名詞吶。

清.陳尚古《簪云樓雜說》云:「春聯之設,始於明太祖。」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登位那年年三十早朝時,為示官民同樂,大明氣象鼎新,降旨一道:「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臣下不知春聯為何物,太祖作了想像性的解釋,謂新春佳節貼於門上之聯語,應以大紅紙書寫,用吉祥祝頌之詞體現新年喜氣洋洋。

皇帝開金口,從此以後,中華民族浩瀚辭海中,多了「春聯」這個新名詞。旨下之後,京都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小戶,忙著籌辦春聯,通曉文墨的自己撰寫,目不識丁的請人代筆,大紅紙價一日三漲!

夜幕降臨,明太祖微服出觀,見家家門上大紅春聯耀眼奪目,又都謳歌萬歲恩澤百姓,祝願大明江山永固,龍顏大悅,不顧天寒地凍繼續巡行,還毛遂自薦,為一文盲屠戶代書了春聯一幅。

明太祖身體力行倡行春聯,官民感佩紛紛仿效,漸臻普及,清朝初葉便已蔚成風氣,清人富爾惇崇的《燕京歲時記》中寫照云:「祭灶之後,即漸次黏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