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春秋 八十五年

◎林景淵 |2007.07.07
667觀看次
字級

一、前言

一位日本作家、文人因為興趣所在,突發異想,結合數位文學同好而創刊了《文藝春秋》。

類似這一類的「同仁誌」,在日本十分普遍。但《文藝春秋》卻大不相同。創刊不久,逐漸引起讀者的注意,不斷的成長。八十五年來,從一本二十八頁的月刊,擴大到目前每期在五百頁左右,銷售五十萬冊。

菊池寬,這一位由作家轉換跑道,投入文化事業的異類,在《文藝春秋》成功以後,接手《文學界》,並擴大為出版社。在創辦者去世以後,接棒者又創刊了《週刊文春》、《諸君》、《Number》、《馬哥玻羅》,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雜誌。二○○五年的年營業額,「文藝春秋社」排名第七(一~六名是:講談社、小學館、集英社、角川書店、學習研究社、光文社),數字是三百十八億六千萬日幣。

「文藝春秋社」在創辦者菊池寬制定的「六分娛樂、四分學術」原則下,八十餘年來,它出版的書籍、雜誌對日本已造成鉅大影響。日據時期,《文藝春秋》在台灣也擁有許多購閱者;此種情況在光復後也延續了二十年。

但菊池寬的更大貢獻應該是為紀念文友芥川龍之介、直木三十五而設立的「芥川獎」、「直木獎」。自一九三五年起,這兩項文學與逐漸發展成日本文學界的登龍門捷徑,培養出數不清的優秀作家和作品。七十餘年,不僅沒有衰退,事實上,這兩項文學獎已成為支撐日本文學發展的重要動力。不過,「芥川獎」、「直木獎」是依附「文藝春秋社」而存在的,這一點不得不注意。

文人菊池寬又開創了巡迴日本各地的演講會,邀請成名作家分赴各地演講。不僅具有傳播和提昇文化的效應,也逐漸確立文學作家的社會地位。

一九三七年制定的〈文藝春秋之歌〉(公司歌)歌詞中,有「凝聚文運、成為昭和日本紀錄表」、「栽培藝術花朵、成為東海君子國及世界的文藝春秋」等的口號式句子。七十年後的今天,「昭和」(一九二六~一九八九年)的「紀錄表」,《文藝春秋》應說是受之無愧的。二、快樂的出航

一九二三年一月,菊池寬主編的《文藝春秋》創刊,定價十錢,春陽堂經銷。印製了三千冊,除了贈送作者以外,其餘二千八百七十一本銷售一空。

在當時,已經有《中央公論》(一八八五年創刊)這一類具有影響力的雜誌。第一期只有二十八頁的《文藝春秋》,居然大受好評。接著又一路順利成長,已完全擺脫「同仁誌」的色彩。

二十九歲才從京都大學英文系畢業的菊池寬,一面擔任「時事新報社」記者,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一九一八年連續在《中央公論》發表了〈無名作家日記〉和〈忠直鄉行狀記〉,這一位「大隻雞慢啼」的文壇奇才此時才受到注意。雖然,後來他又寫了《真珠夫人》(一九一八年)等精采作品;事實上,菊池寬的最大貢獻應該是透過「文藝春秋社」對日本文化發展不斷賦予催化作用。

《文藝春秋》以發行量三千冊的保守姿態出發,不到一年,已成長至二萬二千冊,一九二六年,增加至十一萬冊。從此一帆風順,在雜誌界占有一席之地。一九二四年,接手《新小說》,一九三○年發行純文學作品的《All讀物》,一九三六年發行《文學界》;這期間已開始發售單行本及叢刊,逐步形成大出版社的規模,其轉捩點是早在一九二八年就奠定了公司制。

自一九二六年起,更推出文學講座;其中又以翌年(一九二七)的「芥川龍之介追悼演講會」最為盛大,共出動作家十一人分赴各地演講,包含:久米正雄、佐藤春夫、谷崎潤一郎……等人。這一項文學演講在二次大戰末期以及戰後初期停辦數年,之後,一九五二年又恢復年年舉辦,成為「文藝春秋社」例行的文化活動。菊池寬雖然在一九四八年三月去世,然而以《文藝春秋》為中心的出版社已打下堅固基礎;之後,隨著日本的經濟成長而逐漸擴大規模。〈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