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北京平谷 世界最大桃園長成記 文/記者李斌、郭宇靖、夏子麟、田晨旭 |2019.01.12 語音朗讀 17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京平谷國際桃花節開幕,當地小朋友在平谷丫髻山的桃花源中遊玩。 圖/新華社 市民在平谷區甜桃王擂台賽上拿著大桃拍照。 圖/新華社 平谷縣王辛莊鎮出產的重835克的大桃。 圖/新華社 平谷區劉家店鎮果農龔鳳春展 示她家種植的大桃。圖/新華社這是平谷區甜桃王擂台賽上展 示的參賽大桃。圖/新華社來自美國的阿倫在平谷「吃大 桃」比賽中奮力吃桃,最終擊敗 其他14人奪冠。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斌、郭宇靖、夏子麟、田晨旭 瓤肉瑩潤,漿液甘甜,從一個小村莊「冒險」種下桃樹,到如今7萬桃農年人均收入達人民幣18000元;從「無名小卒」到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誌產品,從北京平谷的大桃子,可以看到過去40年當地農民為創造美好生 活不斷的奮鬥。 老盧全名為盧寶生,是平谷區黃松峪鄉黑豆峪村的果農。年近六十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平谷人,他家的桃園有六畝七分地。 「二○一八年最大的桃有兩斤三(兩),我賣了二百塊(人民幣)。」老盧坐在桃園的石墩上跟記者笑著聊,他是附近小有名氣的桃王,得過兩次全區的甜桃王,還獲過京津冀地區的金獎。「『桃王九九』是從中科院引進的品種,就是你旁邊這棵樹,結過我種的最大的桃,兩斤六一個。」老盧總是笑著。他口中的「桃王九九」是公認個頭大的晚熟品種,不僅高產、穩產,而且甜度很高。 「多虧了這桃樹,要不真供不起孩子上學。」坐在樹下,老盧很認真地講,他原來在附近打工,只能掙個吃飯錢。後來琢磨種桃樹能有穩定收入,就開始種大桃。從一無所知到自學看書摸索,感謝老師來講課,示範修剪、防治病蟲害,終於得心應手。如今一畝地的桃,一年能賣人民幣兩萬多元。據他講,自己兩個孩子都是靠種桃供上學,一個在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留校當教師,一個已經成為北京公安特警。 從不露出半點抱怨 在桃園陪著老盧的,是平谷區果品辦公室的科長喻永強,他就是老盧反覆強調的「老師」之一,這會正在叮囑老盧記得早點打「碧護」,這是一種主要給果樹抗凍用的無害噴霧。 喻永強表示,別看老盧說得輕鬆,其實種桃樹掙的都是辛苦錢。從修剪桃枝到套袋(一種生產無公害水果的有效措施),不僅要登高爬梯,而且為了果實密度,桃農幾乎要觀察到每一寸桃樹枝,四季無閒時。 不僅如此,由於凌晨溫度低,糖分易積累更香甜,桃農都在凌晨摘選大桃。如果凌晨四點摸黑進到村裡,一定會被嚇一跳,像趕市集一樣的果農們早已完成摘桃和打包,大口地吃起了早飯。 老盧滿是褶子的臉上,沒有露出半點的抱怨,一門心思想著自己的桃子:「我種桃奏(就)是一個樂趣,每天上桃地來挺美的,累點也不覺著。來找我買桃的都是回頭客,有的大客戶一下就買上萬塊錢的桃,他們滿意了,我才能掙錢。」 心滿意足的老盧,是平谷區桃農的縮影,如今的平谷有七萬人從事這一產業。經歷三十多年發展歷程,平谷已成為中國大陸著名的大桃之鄉,是擁有二十二萬畝面積的「世界最大桃園」,年產量超過三億公斤,總收入超過人民幣十三億元,占北京全市大桃收入的八成。 大桃帶動果品產業 平谷是北京市十六個區之一,位於北京東北部,北靠燕山,南有泃河,與天津薊州區、河北三河、興隆接壤。由於三面環山,故以平川谷地命名為「平谷」。據記載,自漢高祖十二年時,建立平谷縣,歷經二千餘載,境域多變,但「平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站在平谷區大華山鎮後北宮村附近的半山腰上,一望無際的桃樹林迎著微風碧波蕩漾。六十四歲的桃農岳長保說,「平谷大桃」就發源於後北宮村,當時村裡生活並不好,為了讓村民富裕起來,當時村裡的老書記頂著「以糧為綱」的政治壓力種起了果樹。 一九八三年中國大陸實行雙層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北宮村在短短兩年內,將全村五千多畝土地都種上了桃樹,成為平谷第一個大桃生產專業村。平谷區劉家店鎮黨委宣傳部長于學軍回憶,一九八四年後北宮村有一戶桃農因為一年賺到人民幣九千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而那時,普通工人每個月只能賺五十多元,在農村蓋五間瓦房只要二千元。于學軍說,由於嘗到甜頭,農民從一開始對種桃樹「心裡沒底」,轉身積極地栽樹,很多家庭一下賣出人民幣三四萬元的大桃,都樂開了花。 到了一九九○年代初,缺少專業化的大桃產業出現了波折。大桃因受制於物流能力及供需不平衡等問題,市場一度出現滯銷,「不該繼續發展了」、「再種誰也賣不出去」等聲音此起彼伏。 平谷區政府果品辦公室總工程師張文忠說,一提到專業化總被人嘲笑「農民有啥可專業」。那時正值紅富士蘋果大發展時期,鄉鎮、村負責人多次去山東棲霞考察紅富士蘋果生產。 一九九一年初,平谷縣(二○○二年改設平谷區)政府專門成立果品辦公室,在大量調研基礎上因地制宜提出「大桃一品帶動果品產業發展戰略」的科學決策,加快了大桃產業發展。 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科學決策的效果開始顯現,專業化種植在平谷得到了認可。一些勇於嘗試的村民得到了實惠,住進了二層小樓。一直到二○○四年,平谷形成了二十二萬畝的種植規模。 網路電商興起 一筐筐賣變成一個個賣 桃花早開,被稱為「報春花」。杜甫曾深情寫道:「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如何讓平谷大桃為更多的世人所知,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平谷桃花節由此誕生,一九九二年「第一屆大華山桃花節」的成功舉辦,實現了「從桃到花,以花賣桃。」如今,桃花節已經發展為集傳統文化、音樂文化、休閒文化、體育運動和美食文化於一身的「北京平谷國際桃花音樂節」知名品牌,二○一八年總體接待遊客超過三百六十萬人次,旅遊收入近人民幣二點五億元。 掌握農產品交易權 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化逐步深入。二○一八年平谷區在「互聯網+大桃」的基礎上,鼓勵果農從傳統銷售向個人電商轉型,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助力產業轉型。 平谷區商務委副主任高傑說,「互聯網+大桃」在二○一四年起步時主要以平台電商為主,但如今京東和天貓旗艦店流量和維護成本過高,生存困難。近兩年,平谷區通過對果農培訓,讓他們直接面對消費者,借助手機直面顧客推介,再通過快遞等實現銷售,掌握農產品的交易權、定價權、收益權,讓農民成為互聯網時代有尊嚴的新農人。數據顯示,二○一八年平谷共有一千四百萬斤大桃通過自電商銷售,農民實現增收達人民幣一點一二億元。 政府組織進村入戶的「新農人講學班」等電商培訓,培養了農村電商人才,推動大桃流通標準化。通過培育本土電商講師團隊,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大桃主產鄉鎮開展「地毯式」培訓。 「好多桃農在講課後都跟我們諮詢買啥樣的手機好,課後就買去。」負責培訓的講師團講師王丹說,培訓從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到給產品照相開始,教授農民在網上誠信經營,提高農民互聯網營銷的意識和技能,目前已經建立了一百六十九個微信群,進行線上跟蹤服務,課上掌握不了的內容,以圖片、文字、小視頻等形式講解,在群內統一解答。 除此之外,培訓還包括桃樹的產中、產後養護,化肥農藥的管控理念,以及分級銷售策略等。相比果農之前將大桃成筐賣給桃販子遭遇壓價,電商培訓和產品分級理念讓大桃銷售單價提高到原來的四倍多,農民積極性大幅提高。 五年前還在一家網路公司上班的白領張華,如今已返回平谷成為專業桃農,通過網絡銷售,給她的前同事帶去了新鮮的大桃,不僅收入更高,而且自己還成了講師團的講師,心中充滿成就感。「桃子質量愈來愈好,原來按筐賣,現在按盒,甚至按個兒賣!」 誰來接班續種大桃 六十四歲的岳長保說,果樹不比大田,需要多年培育過程,如今孩子們都在外工作,沒有人願意回來接班。他認為自己身體能再做個八年、十年,可這之後,自己真就成為「末代農民」了。「年輕有學問的,人家上外邊闖世界去了,我們這代人以後怎麼辦?這是我現在最擔憂的事。」 張文忠說,農業專業化的產業要求在提升,但農民的綜合能力在下降。市場激烈競爭下,對產品的要求更高,以「五六十歲」為主的這代農民不僅年齡偏大,而且知識、體力受限,因此亟須補充高素質的精英型農民。「而年輕人眼高手低的多,大學生下決心要從事果樹,沒有四五年積累做不出眉目,往往知易行難。」 被稱為「天下大桃第一鎮」的大華山鎮人常富東還記得,一九九○年初父親開著手扶拖拉機,用大筐裝上七八十斤桃,到附近的批發市場去賣,那時沒有合作社也沒有商超和電商,面對的都是來自天南海北的批發商。 「我是靠大桃長大的,大桃產業確實存在老齡化的問題,小時候父母教我『打死也不能回家種地』,因為農民要靠天吃飯,投入高,回收慢,果樹種下去,三年才結果。」常富東說,而如今,從「商超」到「互聯網+」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全民電商,從批發市場到盒馬鮮生,大桃產業正在向集約型的高質量現代化模式發展。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修護景德鎮 700年來最大規模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廣西巴馬的長壽密碼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