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星雲教育論壇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假國立台灣大學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邀請到台灣大學葉丙成教授,提到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有百分之四十七現有的工作,未來二十年消失。英國勞動部報告也說,孩子們長大後的工作,有百分之六十未來努力方向及整體職場目標願景現在還沒有被發明。聽到此,不禁讓我思考,我們現在教的知識,二十年後有用嗎?到底給孩子什麼,可以讓他們受用一生呢?
即將上路的一○八課綱,強調「素養能力」(competencies),所謂素養,主要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與價值」(attitudes & values)三大範疇。也就是除了知識本身,更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如此?如何解決?如何應用於生活中?……讓一個孩子培養自發學習、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佛光童軍從創辦之始,將國際佛光會創會會長星雲大師「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的理念融入於童軍教育中,旨在培養每個孩子有主動為人服務的積極態度(做好事)、多說讚美、正向的語言(說好話)、保持慈悲善美的心靈(存好心)。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薰習之下,養成了一個孩子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態度,而這些特質一生受用無窮,不會被AI所取代。因為充滿了溫度、熱忱活力、慈悲愛心,可以讓人感受到溫暖、快樂美好人生。
佛光童軍每年暑期舉辦「三好童軍向前行台東一花蓮暨環島自行車營」,培養一個孩子無比的堅毅能力。無論遇到炎日、下雨、颱風,所有的行程風雨無阻照常舉行;無論是上坡、下坡、蜿蜒崎嶇不平道路,所有的路程必需獨立完成。他們深深的體會到即使遇到風雨,也不要害怕,勇敢地迎向它、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且人生遇到任何的困難,都必需要靠自己完成,無法代替。
如同禪宗的一則公案,道謙禪師與宗元禪師一同行腳參學修道,道謙禪師長途跋涉不堪勞累而退道心,同行的宗元禪師告訴他:「你既已發心參學,半途而回實在可惜,要不這樣好了!除了五件事你得自己處理外,其餘可為你代勞。」「哪五件呢?」「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看似簡單的事卻「不能代替」,道謙禪師當下大徹大悟。
在人生旅途中,有些事需要靠自己完成,不能代替,然有些是相互依存,才能共同成就。因此,透過童軍訓練與活動,除了訓練一個孩子獨立自主、自發的學習外,更教導孩子們分工合作,彼此互相扶持、尊重包容,深刻地體悟到集體創作的重要性。猶如一棵樹木的成長,要有陽光、空氣、水分、養分,才能長大;一個人要有衣食住行的種種條件,才能生存。
在野外露營時,每位童軍必須學會分工與合作,炊事、搭帳、洗碗盤、工程……等等新的知識與技巧,需要共同配合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習如何團體生活,如何有效率的完成與成員做溝通,並成為最好的團隊;也會學習發現他人的優點,了解到真正的「合作」真意和「個人的責任感」;更學會了領導統籌能力,具有橫遍十方、豎窮三界寬廣的視野。他們知道如何工作分工,把人放對位子,發揮最大效益。當在野外有人受傷時,需要如何解決?培養了臨機應變的能力。童軍們從自私、自我,擴展為大我、無我。
除了集體創作、領導能力、共同成就外,更養成主動積極、互助合作的態度。當學習只是被動等待知識的傳授,那麼永遠不會有好的效果,也會被社會所淘汰。若學習成為有趣、有目標、有願景、有理想時,會是主動、自發、自主的學習成就圓滿各項工作。因此,在探究生命的過程中,抱持著不怕困難、不屈不饒的精神勇氣,充滿著對未來期待與光明希望的願景。
佛光童軍教育,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為核心價值,培養一個孩子積極、樂觀、向上、向善的態度,也有主動、互相、共同成就的觀念,甚至具備領導統籌、臨機應變的能力,這不正是現代社會努力尋找的教育素養嗎?
釋覺多(台北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