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前元旦升旗活動現場,那天有二十多名法稅改革聯盟成員,高舉標語「超徵五千多億?,錢跑哪裡去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近年來,路過台北忠孝西路與中華路時,也有見一群人,每次大約一、二十人扛舉類似的標語,或只是群集,也有遊走的時候。
台灣政府真超徵人民的稅嗎?以及更重要的是,哪些人被超徵?財政教授陳國樑的解釋應該比較有道理。他說,不是超徵,是政府製作年度預算時短列了。新加坡與香港的稅收,都占有其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十三左右,我們是百分之十二多一點(但不要忘了,新加坡有高額的退休與住房公積金房的先課徵,香港沒有軍事預算)。這個短列而不是超徵,表現之一是我們對很多產業的優待太多,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有時覺得自己的稅繳得太低,有點不好意思,應該就是指這個說的。表現之二是台灣的消費稅百分之五,跟印度相同,實在很低,因為全球富裕國家俱樂部(其實台灣所得早就可以列入,但因兩岸關係而無法參加)「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超過百分之二十(日本是較低,但也有百分之八),中國大陸是百分之十六(圖書稅少些,是百分之十三)。
既然有這麼多優待,那麼當然也就在編列預算的時候,不敢多列,每年只要少列百分之一,大概就是少列了將近二千億元。如果我們「看齊」新加坡或香港的百分之十三「水準」,如實編列該額度的預算,五年下來就超過了元旦在總統府前舉牌所說的五千億元,怎麼會是「超徵」呢?
馮建三(台北市╲教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