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他鄉】旅行的速度 文/張瑞夫 |2018.12.30 語音朗讀 18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作者張瑞夫(Raf Chang) 1984年生於台北市,北投長大,畢業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自助旅行啟蒙於大學時期,戀上長途旅行則在退伍之後,走走停停十餘年、闖蕩二十餘國,至今仍是寫作路上的茫然男子。 圖/凱特文化提供 真正漫長的等待是車票到手後的事。不認命加入隊伍,搞不好有票也擠不上去。圖/凱特文化提供 如果旅行的瓶頸實屬必然,平常至少也有兩、三個月醞釀期,未料單車旅行的瓶頸來得如此措手不及。圖/凱特文化提供 文/張瑞夫 昨日找旅館時受盡折磨,便宜旅館被捷足先登,剩下一些性價比奇差的選項。付房費時不是談好的價格,老闆辯稱房價不含稅,硬要揩油水。我差點和他大吵,但又明白吃虧的一定是自己,澡已經洗了,行李散落四處,早錯過翻臉走人的良機。何況只是過境一晚,還是省點力氣。 轉眼今日,人已在前往烏蒂的山路上。轉向去烏蒂是個突發決定,若不是給我搭便車的司機說他住在那,我大概不會心生好奇。我並非為了拜訪他而去,更不冀望憑一張合照地毯式尋人,只是想看看好心載我一程的人住在什麼樣的地方。 清晨的雲霧纏繞在尤加利樹林間,白茫茫的奇異感籠罩大地,一路迎來幾座高山湖、草原、依山而建的微型聚落,海拔越高景色越純粹。不過,越接近烏蒂反倒又變得喧囂,不知情的人很難想像這高山小鎮比平地城市來得熱鬧。近年來,氣候涼爽的烏蒂已被移住民、投資客、遊客先後攻占,晉升南印度赫赫有名的避暑山城。烏蒂除了適合避暑,也是南印人的新婚蜜月和校外教學勝地,或許是為了與浪漫劃上等號,沿街盡是主打「手工製作」的巧克力專賣店,數量之多,簡直到了用巧克力造鎮的程度。 我投宿在邦政府經營的青旅,內裝雖然破爛,但價格親民。偌大的通鋪房由我一人獨居,隔壁則是整團大呼小叫的小學生。放好行李,舒服地沖了個「真正的」熱水澡,我趁著身體還暖和鑽進被窩,被學生們的嬉鬧聲催哄入睡。 轉醒時已經傍晚,冷得醒過來。雖然早做好迎接低溫的心理準備,卻沒料到冷得如此絕對,那是把手貼在玻璃上會透心涼的冰寒,縱使將衣物悉數套上,走到街上依然會直打哆嗦。山城的街貌與平地無異,改變的主要是人的穿著和舉動:行人裹上厚重冬衣、手套和毛帽,縮緊身子快步走動,捧著熱茶暖手,站近一點取暖——烏蒂是個寒冷的印度。 沿著商業街一直走到火車站,卻發現空無一人。我抬頭看時刻表,「9:15」、「12:15」、「14:00」、「18:00」,一天只有少少的四班。此時眼睛餘光閃過一道人影,正要下班的站務員停下腳步,遺憾地表示:「火車票啊,全部售完囉。明天請早吧。」車票果然搶手!畢竟這段高山鐵路與大吉嶺(Darjeeling)鐵道並列「世界文化遺產」,來避暑的家族要搭,校外教學的學生也要搭,新婚夫婦更搶著要搭。 我對「請早」應該多早毫無概念,隔天一派悠哉地吃完早餐再散步去車站,結果才八點鐘,車票已經售罄……同樣撲空的遊客流連在車站大廳,各種小道消息蔓延開來,有人說車票必須提前半年在網上預訂,現場僅提供部分當日席次,僧多粥少之下只好拼早拼人品。 究竟何等絕世美景如此吊人胃口?一張車票引燃我熊熊鬥志。 六點鐘,鬧鈴響了,我燃燒的鬥志幾乎被冷風吹熄,掙扎許久才勉強與棉被分手。七點前抵達車站,已有一群超級早鳥在寒風中守候,眾人在大廳枯等一個多小時,隊伍終於稍有動靜。第一班的車票在八點準時開賣,旋風式售完!悲劇重演,我連售票員是男是女都無緣一見,窗口已關了起來…… 敗興者鳥獸散去,留下幾位心有不甘的遊客,此時工作人員突然宣布:「第二班的自由席將在九點半開賣。」散去的人潮聞言紛紛回籠,一陣大風吹後,我被意外擠到了最前面。一件顯然的事實擺在眼前:只要我願意等,絕對能買到車票,因為我是第一順位。 然而,真正漫長的等待是車票到手後的事。距離發車明明還有兩個多小時,乘客卻已魚貫湧入月台卡位,一條人龍已然成形。另一件事實擺在眼前:不認命加入隊伍,搞不好有票也擠不上去。 十二點又一刻,火車緩緩滑入月台,老車廂長得像迪士尼的遊園車,寶藍色的廂門與深皮革座墊營造出童話氣氛。火車一側緊貼山壁,一側緊鄰峽谷行進,選對側的乘客才有幸飽覽山谷風光。車子幾次鑽進山洞,調皮的學生都會趁黑發出「嗚—嗚—嗚—」的鬼叫,等到鬼吼鬼叫的人差不多叫膩了,留意窗外風景的人也所剩無幾,甚至有些乘客睡得東倒西歪。畢竟眼下的風景實在談不上驚豔,山谷灰矇矇一片,難覓宣傳照裡的蓊鬱綠意。 忍著倦意四處張望,卻被一幅偶然目睹的畫面震懾。我看見對座的母女手握著手,相互依偎,白髮蒼蒼的母親與年輕女兒共用一副耳機,輕聲地合唱一首歌曲,乍聽極似台灣原住民的古調,溫柔婉轉。她們一直痴痴望向窗外,彼此在彼此的手心無意識地打著拍子,就像在哄著對方。 「她們看出去的風景一定很美。」我不禁這麼想著。 望著、想著,我竟然紅了眼眶,察覺到自己差點落淚,又倏然回神——到底是怎麼回事?一下是叢林裡的大象使我想家,一下是火車上的母女令我思親。怎麼美好的畫面全成了觸景傷情? 該不會是旅行的瓶頸提前到來了吧?如果旅行的瓶頸實屬必然,平常至少也有兩、三個月醞釀期,未料單車旅行的瓶頸來得如此措手不及,彷彿移動的速度越緩慢,瀏覽的風景越豐沛,心被填滿的速度就越快似的。原來關於旅行的瓶頸還有這條潛在算式,直到我嘗試了不同的速度才心領神會…… (摘自《丈量印度》,凱特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張瑞夫(Raf Chang) 1984年生於台北市,北投長大,畢業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自助旅行啟蒙於大學時期,戀上長途旅行則在退伍之後,走走停停十餘年、闖蕩二十餘國,至今仍是寫作路上的茫然男子。著有《生活在他處》、《絲路上游》,合著有《從中亞到南極》。曾自製自費出版過一本緬甸短途旅記。 前一篇文章 【仁心仁術】相信生命無價 下一篇文章 【替代方案】不愛念書怎麼辦?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小說賞讀】引路人:特納【職場心法】同理自己 也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