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呂鴻基從前總統馬英九手中接受首屆台灣醫療典範獎獎牌。圖/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簡介 林芝安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康健》雜誌主編。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林芝安
「我覺得我的人生沒有遺憾。如果有遺憾的話,是我沒有賺大錢,哈哈哈,」呂鴻基平時謹言慎行,難得開起玩笑來。
私底下的他生活單純,居家瑣事很不在行,有次心血來潮想幫大女兒泡咖啡,竟拿成紅茶來泡;演講開會的出席費,他拆都不拆,直接交給妻子管理。他的心思總是圍繞著醫學。
他的生活規律:早上五點多起床,打網球,回家盥洗,吃完早餐後就開始一天的工作,開晨會、討論會、看診、巡查病房等等,晚上回家吃完飯後,很快又坐回電腦桌前研究資料、寫論文。他在意的是如何讓醫學研究有所突破,幫助更多病人。
每個孩子都不同
窗外的大樹,沿著枝幹綻放一片片葉子,在陽光照射下,呈現不同層次的綠。他靜靜凝望,觀察到每片樹葉上的紋理各有不同,有些葉面較小,甚至有缺損,不免有感而發:「這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人可能在母胎裡就有缺憾,但是做父母的還是要把他們生出來,然後設法醫治。很多疾病過去無法治好,現在可以,這就是醫生要努力的事情。」
身為天主教徒,呂鴻基反對墮胎,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他依然反對拿掉不完整的孩子,因為醫學的進步可以彌補更多先天的遺憾。他舉例,早期先天性心臟病童能活到成人的比例約百分之五十,如今,已提升至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其中超過半數的病童可以痊癒,活得和普通人一樣,這是人類的進步。雖然有些先天性心臟疾病仍無法治癒,但是從比例上來說,相當少數。
他曾經在日本參加天主教醫師協會會議時聽到一例報告,令他相當動容。那是一名日本無腦症新生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就過世,其實寶寶還在母胎時,母親已得知這個噩耗,但是她仍然向醫師提出保留胎兒的請求;孩子生下來後,母親不僅去報戶口,還幫寶寶拍照,全家合影,留下幾個星期的相處紀念。
「這是生命,無價!」呂鴻基喟嘆。
監察院前院長錢復的女兒,一出生心臟就有先天性僧帽瓣的問題。有的醫生主張動手術,後來轉請呂鴻基看診,呂鴻基建議,等到女兒十五歲時再以心導管技術處理,這段期間不要做激烈運動並且定期回診即可。十五歲那年,呂鴻基施行心導管術檢查,確認她的僧帽瓣暫時無礙,不需要開刀,只要持續回診追蹤。
錢復在二○○○年九月出版的《呂鴻基教授榮退紀念冊》上寫著:「二十年前由他親自做心導管術檢查,證實問題不如當初想像的嚴重,不需要動手術。而今,我們女兒已經結婚八年,做了三個小孩的母親,身體健康,這都是呂教授多年苦心照料的結果,我們一家永遠的感激他,期盼他退而不休,以他的仁心仁術貢獻社會。」
(摘自《呂鴻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林芝安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康健》雜誌主編。目前為文字工作者。
作品有《健康無疆界──醫療2.0時代來臨》、《台灣長照資源地圖》、《讓夢想升級:20個勇敢追求的進階人生》、《外國旅人遇見台灣驚豔》、《沒有圍牆的醫院》、《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關鍵時刻──邁向全民健保改革新紀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