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誼】曾國藩 分潤予人

文/曾昭安 |2018.12.26
1425觀看次
字級

文/曾昭安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深諳得失之道,具有一般人難有的分潤之心,就是有能力時,懂得分利給別人。

曾國藩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一大家子的生活全靠他一個人供養,但他從沒覺得這有何不公平。其實,他當時寄給家裡的錢,除了少數幾次,一般都是向京城同僚或朋友借的。

除了無私供養大家庭之外,他也非常關心遠方親屬與親戚。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他某次從薪俸外的偶爾一筆合法收入中拿出四百兩銀子,分贈給親族、親戚;在曾國藩的家書裡,分贈親族、親戚銀兩的叮囑比比皆是。

當曾國藩的官做得更大些,入了閣學、當了禮部侍郎,他開始思考如何擴大「分潤」的範圍。咸豐元年,曾國藩寫信給幾個弟弟,希望家裡捐出二十石稻穀,並且勸附近的富家也捐一些來建立社倉;夏時借給缺糧的貧戶,秋冬收還,利息一分,即一石多還一斗。曾國藩希望將這個社倉做成數百石、上千石的規模,他覺得有了這樣的社倉,境內便可無飢民。

社倉雖然要收利息,但對貧民來說其實是合算的,因為清代社會生產力水準低下,夏糧價格常常是秋冬的兩三倍,何況,收取的利息也是用於救濟,曾氏一家並不借此獲取任何收益,完全源於悲憫心。

曾公是讀書人入仕的,渾身滲透著傳統文化的味道。他堅信盈滿則虧,覺得聰明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有了利益,自己得一份,也要給周圍的人一份。曾國藩此舉,彰顯的是做人的大智慧,閃耀的是人性的光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