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凡
一般拜訪、會客、來寺禮佛等,多半以茶水接待客人,但是,如果您到佛光山,在享用佛光茶之餘,還有別出心裁的「平安粥」歡迎您的到來。為什麼會有這麼特別的待客之道呢?這得從我的家師,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經歷「飢餓」至難忍受的痛苦經驗談起。
家師曾在其〈飢餓〉一文中說到:「世間上,黃金最貴,但遭遇饑荒時,即使十根金條,也不一定能換得一個麵包;所以,一有戰爭,主帥都須準備好充足的糧草;軍糧不夠,最後不是戰敗,就是投降。」民以食為天,不能三餐溫飽,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長期三餐不繼時,仍不免賦詩感嘆「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
在《古文觀止》裡,有一篇柳宗元先生撰寫的〈捕蛇者說〉,文中大意是說:祖父捕蛇,被蛇咬致死;父親同樣因捕蛇而被蛇咬死;到了兒子這一代,還是以捕蛇為業。有人問他,既然有過這樣的死亡經驗,怎麼還敢捕蛇?他說:吃飯要緊!由此可見,人生溫飽之需求,已經超越了死亡帶來的恐懼。
飲食之重要,在《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文化,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同時也是人類與生俱來自然生理的需求,如孔子云:「食色性也。」而春秋時代的至理名言,則進一步指出:「唯食忘憂」,確實如此,每看到飯桌端上熱騰騰的菜餚點心時,雖然碗筷未動,卻已經忍不住喜上眉稍,情不自禁的歡喜踴躍,可見食物的力量大無比。
星雲大師在戰亂、貧窮中長大,到了台灣舉目無親,三天二頭忍飢挨餓更是家常便飯;但是,別人對他苛薄、無理的對待,反而激勵他為教、為眾生的慈心悲願。大師認為「飢餓是難堪的,但佛祖也不會誤人,一切的一切,應該都有佛緣在安排吧!」
身安則道隆,在「報恩」思想的前提下,大師從人性最基本的需求開始,佛光山第一間別分院普門寺,即以「普門大開」之意命名,歡迎大家進來吃飯,大師說:「凡是來吃飯的人,不問姓名,只要他肯吃我們的素菜,就是在成就、圓滿我們的心願,都應該對他心存感謝。」
繼「普門」之後,大師在各地成立「滴水坊」,取名滴水,意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一來提供素食者有一方便用餐去處;二來即便過了用餐時間,也能在滴水坊得到解脫飢餓的歡喜。大師「給人吃飯」的思想裡,處處充滿著歡喜和希望。
來佛光山禮佛的信眾,如前文所說,客堂會先奉上一杯佛光茶,解除奔波的疲勞;除此,大師更進一步推出「平安粥」的服務理念,希望從二六時中的日常飲食,把平安和健康帶回家。
粥食對人體有所多好處,《摩訶僧祇律》提出「粥有十利」:
一、資色:讓人的臉容豐滿有光澤。
二、增力:滋補羸弱的身體,增長氣力。
三、益壽:補養人體的所需,增加壽命。
四、安樂:促進身體清淨柔軟,這是讓人能夠體會
安樂的飲食。
五、辯說:有利於滋潤喉吻,對人論法議經有幫助。
六、除風:調和身體,上下通利,並且消除風寒。
七、消宿食: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
積食。
八、辭清: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
,昂揚。
九、除飢: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十、消渴: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佛門還有句話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平安粥,吃出平安健康外,在飲食之間也傳遞了美好的善念:例如「融合」,臘八粥集合了八項食材熬煮,包含米、青江菜、紅蘿蔔、花生仁、紅棗、豆腐、川耳及蓮子等。這八種材料不能有過於突出的味道,不講求個人主義,即象徵詳和;「歡喜」,無論施者或受者都歡欣;「結緣」,將熱騰騰的粥贈予大眾食用,代表佛門廣結善緣,與人為善的好客之心。
一碗平安粥,把每一個人當作未來佛供養,如果你來到佛光山檀信樓(信徒之家),就會有笑臉迎人的義工為您端上一碗溫熱的平安粥,歡喜地說:「請用平安粥,謝謝您!」
※備註:本文參考星雲大師荖作《合掌人生.飢餓》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