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觀光局在本月初發布,今年觀光客來台旅次已達一千萬人次,聲稱連四年破千萬大關,還表示較去年提早達標,呈現的好像是觀光大國的一片榮景。可是遊覽車公司或旅行與旅宿業者求售或倒閉潮時有所聞,業界普遍都抱怨觀光低迷。
顯然觀光局所公布的觀光客來台旅次的數據,有重重問題。觀光局所公布的旅次數據,只是把移民署有關 「來台旅客人次」、「平均停留夜數」、「觀光目的旅客人次」與「業務目的旅客人次」的資料,轉貼並公布而已,自己在官網聲稱觀光政策重點,包括建立觀光大數據資料庫,全面整合觀光產業資訊網絡,加強觀光資訊應用及旅客旅遊行為分析,引導產業開發加值應用服務,都沒有做到。怎能落實開拓多元市場、精準行銷,提高來台旅客消費力及觀光產業產值。
這些旅次數據並無經濟意義,不能反映觀光產業的「觀光財」衰退的事實。觀光局每年度都會對來台旅客旅遊動機、動向、消費情形、觀感及意見,作為估算觀光外匯收入之依據,而辦理「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卻不主動公布,讓人有報喜不報憂的感覺。
以最近的調查結果來看,二○一七年觀光目的旅客人次七百六十五萬人次,雖然較蔡政府上台前的二○一五年略成長百分之一點九,但平均每人消費一千一百四十七美元,比二○一五年少了百分之十四;業務目的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也比二○一五年衰退了百分之七點三;觀光目的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減少百分之十四,使得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比二○一五年少了百分之十七。可見得人數的成長,抵不過平均旅客每日消費的減少。
從旅客結構看在台消費力,二○一七年日本旅客(平均每人每日二百一十四美元)最高,其次為韓國(平均每人每日一百九十五美元),雖然比大陸(平均每人每日一百八十四美元)高,但日、韓旅客的總人數及停留天數較陸客少,無法彌補陸客因人數和天數減少的衝擊。蔡政府透過補貼和政策引導的新南向十八國及歐洲,消費力又遠比大陸低太多,也無法填補陸客量和值減少的缺口。在購物力方面,還是陸客最高。
因此,蔡政府上台後陸客從二○一五年的四百一十八萬人,降至二○一七年的二百七十三萬人次,無論是觀光目的或業務目的的陸客減少,進而導致觀光外匯收入新台幣三千七百四十九億元,比二○一五年的四千五百八十九億元收入少了八百四十一億元。陸客減少對台灣觀光產業的衝擊,根本是其他地區觀光旅客的數量增加所無法彌補的。
這些非陸客人數的增加,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提供許多補貼,如果扣除這些補貼,則台灣觀光的外匯「淨收入」其實更嚴重衰退。由此可見,觀光局只在旅客人數上大做文章,是粉飾太平。
再從國人出國觀光的人數遠高於來台旅客的人數,及國人不愛在台觀光消費。反而在國外觀光時的消費支出,無論是對大陸、日韓、歐美港澳,都面臨嚴重的「逆差」。
我們沉痛地呼籲蔡政府和主導觀光業務的交通部,除了努力開拓多元市場,輔導觀光產業轉型之外,應當誠實的讓數字說出實在的經濟故事,勇敢面對當前觀光產業的經濟價值衰退的事實,從而訂定更有利於觀光產業的務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