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一切行中,前文提到慧行(觀行)與行行(止行)與禪法的關係,今再論「從假入空」的禪法與兩者的關連性。
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一向都是觀行所攝,但就其「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是屬於止行所攝;若就「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的內容,是觀行所含攝。四如意足,從這四種因緣得定,是止行所攝。
五根中的信、進、慧三根,是觀行所攝;念根與定根,是止行所攝。
這其中,信根、念根,皆具觀行、止行兩種。五力,也是如此。
七覺支中,擇法、喜、進等覺支,是觀行所攝;除、捨、定等覺支,是止行所攝;念覺支,觀行與行行兩者兼具。
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是觀行所攝;正業、正語、正命則屬於戒,是止行所攝;正念、正定、正精進,也是止行所攝。
四聖諦中,苦、集、道諦,是事相的有為法,觀行所攝;滅諦,是寂滅的無為行,是止行所含攝。依四諦而修的十六行觀,是觀行所攝。
其次,再論「從空入假」的行法。四弘誓願是依四聖諦而發的,面對世間諸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於煩惱的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對照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對於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因此,菩薩修此行法,能具足十八不共法等智慧。身、口、意三業,若隨智慧行事,是觀行所攝;若三業清淨,沒有缺失,是止行所攝。因三業清淨,而知三世因果相,乃觀行所攝。(待續)
註: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願滿足。(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十六行觀:苦諦四行相,是苦、空、無常、無我;集諦的四行相,是集、因、緣、生;道諦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滅諦的四行相,是滅、靜、妙、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