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只見四山青又黃」
●詩堂書法: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禪師(七五二 ~ 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陽人,年少時曾在玉泉寺出家,後參禮馬祖道一,因馬祖道一的一句「即心即佛」而大悟,之後隱居在大梅山(浙江鄞縣),世稱大梅法常。
貞元年間,鹽官齊安禪師的法會中,有一位僧人因採集柱杖木料,在山中迷路而走進法常禪師的草庵。
僧人問:「和尚在此住了多久?」
法常禪師:「我只看到四周的山,青了又黃,黃了又青。」
僧人又問:「出山的路該往哪邊走?」
法常禪師:「隨著流水去吧!」
僧人回去之後,便逐一地向鹽官齊安禪師詳告。
齊安禪師便道:「我在江西時,曾見過一位僧人,往後便無消息,莫非你說的就是這位僧人?」鹽官禪師便要僧人再入山去,有請法常下山說法。
僧人述說來意,法常便以七言律詩之偈回謝: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哪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五燈會元,卷三)
這則公案對話的前段,法常禪師以雙關語,答了僧人所問,又暗藏禪機,「只見四山青又黃」,指歲月流逝於季節的轉換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既無法計數,也無心計數。「隨流去」,表面上回答僧人出山的路,卻示法說出禪者凡事任性自然,無所強求的生活態度。
鹽官禪師雖有意請法常禪師出山,卻又為他所拒,其七言律詩法偈,將其遁隱山林的心境,描寫得淋漓透徹,辭意堅定。前半闕告訴僧人,自心猶如寒林間之殘敗枯木,任是逢春幾度,也不為所動的禪境,樵夫看了猶棄之不顧,你鹽官禪師何又苦苦追尋?後四句寫住處所在荷葉松花環繞,衣食無虞,表明自己對人生已無所求,一切均能盡心圓滿,具足所有。如今,您鹽官禪師既已知我居住的地方,為免於平靜生活再度受擾,我只好向山裡更深處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