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蕭斯塔科維奇。父親是礦山工程師,母親是音樂家。他自幼向母親學習鋼琴,九歲開始創作,音樂才能出眾。
一九一九年他成功考入當地的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及作曲。一九二六年他交出大受歡迎的作品《第一交響曲》,成為他繼續努力的一大推動力。
當時俄羅斯的社會風氣對他的創作產生影響。在二○年代文化開放時期,他在發展傳統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之餘,並不拘泥於某一種樂派,而是積極探索並且採用新技巧。
然而三○年代以後提倡社會主義,他的幾部作品諸如歌劇《鼻子》、《第二交響曲》等都不被當時社會接受,令他備受冷落。在這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之後,他暫停了籌備七年的《第四交響曲》,於一九三七年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一氣呵成,創作了傳統交響曲式的純音樂《第五交響曲》。
一九四一年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在德軍圍城之下,幾經艱辛地完成。莫斯科國立劇場管弦樂團舉行首演,目標為提高士氣,果然轟動一時。作品總譜被運送到美國,由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指揮、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公演,數百萬人聽到了實況轉播。
這部作品主題明確,四個樂章分別標題為「戰爭」、「回憶」、「祖國的原野」以及「勝利」。聽眾可以循著主題聆聽,以求達到與作曲者的共鳴。第一樂章一開始,呈現了戰前的寧靜安詳優美氣氛,突然在半途遠方傳出的鼓聲讓和平的生活遭受破壞,形成強烈對比。第二樂章是作曲家對人生歡愉部分的懷念,小提琴奏出主調,絃樂器以強烈的節奏為背景,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段美好的回憶。第三樂章則刻畫俄羅斯人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自然之美的讚頌。最後的樂章主旨在於表現勝利來臨,是排山倒海的凱旋之歌。
晚年的蕭斯塔科維奇依然對音樂創作有難以磨滅的熱情,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雖然受到病魔的糾纏,他仍舊堅持創作。《第十四交響曲》、《第十五交響曲》、《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十五絃樂四重奏》等,都是如今享譽國際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