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了解國內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狀況,特別對台閩地區中小學在學學生的體適能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不論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柔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心肺適能等,每一個項目的成績都偏低;與以前年度資料相較,不但未見進步,反而有退步的情形。
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的體適能情況逐年惡化的速度,在亞洲各國是最快速的。不但不能與歐美先進國相比,與日本、南韓和中國大陸相較亦弗如遠甚。學校的師長、學生的家長,以至於主管教育的官員,在乎的是學生的學業成就;而更重要的身心健康,卻未能放在心上,著實令人憂心。
依教育部所發表的資料顯示,我國中、國小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每周只有兩節,少數的學校有三節,也就是在八十分鐘至一百分鐘之間;事實上,更有許多學校每周體育課的時間,用來寫測驗卷或者趕課程進度,體育課的時間被挪用,根本連一節也不上。
由於國內的風氣,評判學校的優劣,不以學校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國民,而以升學率的高低為標準;家長重視的也是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比率如何;因此體育課完全未受到重視。教育部體育司的調查資料,明顯的可以看出許多被認為績優的學校,體育課的時間都被借用來改上英文、數學、理化等與升學測驗有關的科目。所以到了國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是不上體育課的。
不但學校不重視體育,離開學校後,已經排滿了各種與升學有關科目的補習、複習、考前測驗和作業,再也抽不出運動時間。教育部雖曾規畫,要創造一個鼓勵孩子運動的環境,將運動視為生活的必要部分,可是長久以來不但未見成果,反而適得其反。
美國、日本以及中、韓等國體育學者的研究都指出,讓孩子喜歡體育課的理由有二,一是「課程內容有變化,符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二是「讓孩子有成就感」。反觀國內的體育課程,既未考慮學生的個別情況,也未對學生的需求加以調整,不鼓勵進步與興趣,只要求標準成績,當然不會產生成就感,只會造成「讓孩厭惡體育活動的反效果」。
依據體育先進國家的經驗,是要依孩子個別需求好好設計體育課程,逐步實行並繼續鼓勵,就能讓孩子樂於接觸運動,並易於養成運動的習慣,享受運動的好處和樂趣。若體育課不但節數少、時間短,且常被排擠挪用,或則潦草了事,或則不顧孩子的能力、需要、興趣;則不但無法體會運動的好處與樂趣,還會摧毀其興趣,終身對運動敬而遠之;傷害了往後的身心健康,也弱化了整體生產力與競爭力。
為了促進人民的健康,深盼國人能正視體育的重要,了解運動的真義,不是為了在賽會中奪標,而是為了自己往後的一生福祉。切盼教育部、體育委員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各級學校,乃至全體國人共同倡導,相互勉勵,認真學習,努力實踐,養成樂於運動,終身不懈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