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 陳瑞憲」一眼萬年的鄉愁 京都

文/袁世珮 |2018.12.06
4569觀看次
字級
陳瑞憲著迷京都的建築空間設計。 圖/陳瑞憲提供
蓮華院美在沒有人工雕琢。 圖/陳瑞憲提供
陳瑞憲喜歡京都的美學。 圖/陳瑞憲提供
京都的美,帶有古韻。圖/陳瑞憲提供
京都的櫻花淡雅不張揚。圖/陳瑞憲提供
京都的美,要自己去發覺。圖/陳瑞憲提供
京都每個轉角,都有韻味。圖/陳瑞憲提供

文/袁世珮

對一座城市的一眼萬年,往往是因為那城市接近心靈故鄉。對建築師陳瑞憲來說,京都就是這樣一個所在。

「第一次去京都就愛上。」將近40年前首度造訪後,陳瑞憲說:「我覺得我還沒有看完京都,不知道有沒有看了10分之1。」童年印象、空間建築、櫻花與楓葉、庶民美食、街邊小店、茶道美學、氛圍,是他對京都念念不捨的七大理由。

東方古文明 真切震撼

「京都和我小時候的經驗有關係。」或許是天賦的敏銳,陳瑞憲最先想到的還是建築。童年在台北的家不是日式房子,好奇鄰居或同學家的日式屋舍:「那對我來說是非常神祕的空間,可以開又可以關,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好有趣。」

陳瑞憲後來去東京念書3年,再到大阪跟安藤忠雄做事,一有空,就往只有半小時電車車程外的京都跑。

「第一次看到京都,我對於中國文明的鄉愁,全部清楚地浮現在眼前。」他說,原以為京都跟唐朝比較接近,後來才知道跟宋朝更有關係,「老的東方文明真真切切這樣呈現在面前,那種震撼力永遠無法忘掉。」

建築美學 玩賞不盡

陳瑞憲說:「我從小對建築很有興趣,我整個人一下子就進到京都裡面去。先是空間。一進去就沒完沒了。」木造老房子,屋頂那麼大、結構那麼複雜又美,讓讀建築的他一頭栽進去。

陳瑞憲說明,京都受到長安城的影響,因此,在如今的京都還可以看出南北軸線,哪邊是朱雀、玄武,有宮殿屋宇、有民生賞玩的地方,也有宗教性的建築,光寺廟就有3000多間。

他指出,今人所見京都,自然是已有所改變,留下的大概是以前架構的20分之一,但還是有很多很有趣的建築,例如老的宗教性建築,就有日本本土的神社、佛教的寺廟,這兩者占大宗,就已經看不完了。

陳瑞憲特別點出佛教空間裡延伸出來的「藍伽」,通常是佛教空間衍生出旁邊很多的側室、後面的庭園,依山傍水但不是那麼制式。他很欣賞那種半戶外的空間,有頂蓋、沒有邊,從一棟建築移到另一棟建築,下雨、下雪都不怕,高高低低都有留頂蓋的廊道,建築是深度跟地景結合的。陳瑞憲說,在中國,大概只在蘇州園林看得到了,「這樣的建築美學在中國漸漸式微了,卻傳到京都被留下,這是非常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楓之光影 櫻之少女夢

人人都說京都美,天然美,但在陳瑞憲看來,「京都的每一個東西都是人工,極盡雕琢被想像和設計過的東西。」

他舉例,觀光客鮮至的蓮華院是座小小的老寺廟,造訪時正好是夏末,光線極美,「太陽穿過繁盛的楓葉,有影子、還有一些光透出來,覺得自己是被綠的光影包圍著。」

朋友拉著他走過僧人背後,打開一道門,裡面是一個榻榻米大的茶室,付點錢就可以喝茶,而茶室外有一條溪,對面是一座山。整個畫面非常美,看來沒什麼人工雕琢,不像銀閣寺裡的「枯山水」,但他說:「可是我相信是人為的,即便是那麼自然的東西,我相信都是經過精確的計算。」

陳瑞憲分析:「在京都,人跟自然之間,不管是接納、控制,我覺得他們就是一個『預備好』的狀態。」

「我第一次到日本看櫻花,啊,原來櫻花是這樣子。」陳瑞憲這才發現日本櫻花和台灣櫻花不一樣,原因當然出在氣候,「台灣有很多那種很艷的桃紅色,因為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環境,所以衍生出這樣的美學。日本都是很淡的顏色。」

後來,櫻花對他有了另外一層意義。在母親離世前4個月,陳瑞憲帶著媽媽到京都賞櫻,老人家力乏,坐在樹下休息,「我遠遠看著她,像看到一個18歲的少女,坐在800年的櫻花樹下。這樣的櫻花對我是完全是一種Communication,我把媽媽帶到櫻花樹下找到她的一個夢,圓那個夢。」

陳瑞憲喜歡京都的茶道,「茶道對我來說,是進入、了解日本美學的一個途徑。因為日本美學是源自於茶道所發生的這些事。」

跑進黑澤明電影裡

8月15日的盂蘭盆節,也是陳瑞憲覺得特別的經驗,整個嵐山變成一個大道場,數百和尚就在桂川邊各自架起小神壇。民眾寫下想超渡的親友名字,交給僧侶幫忙超渡。而河面蕩著一片水燈。

陳瑞憲說,在那樣的場合裡,每個人都穿浴衣、踩個木屐、拿柄團扇,在這種悶熱天氣,這樣的裝扮是合理的,再聽到和尚念經、眼前一片燈海,非常震撼。

同樣也是氛圍攝人,那是在和歌山縣的世界遺產高野山,給了陳瑞憲在日本最震懾的經驗。

高野山,日本遣唐使空海自長安帶回唐密後的道場,是日本的一代大師,因此許多名人死後希望葬在空海的墓旁,形成高野山一大片墓地,有些甚至有6、700年歷史。陳瑞憲記得,快下山時,氣氛變得陰森,「跟在點燈僧人後面,墓裡有小廟,僧人要把燈點亮,你真的覺得像跑進黑澤明的電影裡。」

「高高的山林下皆是墳墓,你跟300年前的人看到的是一樣的,沒有電燈,就是靠那些燭火。」陳瑞憲說:「這就是我覺得非常迷人的京都。」

規矩、眉角 得知道

陳瑞憲也承認,自己會一點日文,對話在5分鐘內就不會被發現是外國人,比較容易進入他們的世界裡面,否則,即便日本人也很難被京都人完全接納,「京都人是非常特別的,自認是貴族、是千年的古都,他們有理由驕傲,他們是被選上的,所以還是繼續過他們的貴族生活。」

陳瑞憲說,到京都,每個人都客客氣氣,那背後可能就是冷淡。例如,到京都人家裡作客,下午4時多時,如果主人問「要不要留下來吃飯」,意思就是「你該走了」。

「京都人有一些規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有關,他們的表達方式或邏輯和我們現在人想的不一樣。」陳瑞憲形容:「以前儒教社會非常嚴謹,他們大概還在那個狀態。」

因此陳瑞憲說,不意外一旦外國人破壞了規矩,京都人會很生氣,例如去餐廳吃飯,外面有個漂亮的庭院,千萬不要忘情打開門跳下去,那是禁忌的事情。

京都達人? 沒這回事

儘管京都已是滿街台灣遊客,陳瑞憲認為,完全沒有「京都達人」這回事,「沒有人可以『達』,因為京都太深了。我每次去每次都會發現新的東西。」

他享受京都,卻懂得保持一點距離,「當然,京都這些年的確比較觀光化,但我會去找我自己的京都。」所以陳瑞憲不公開自己的私房美食與秘境,「如果你真的對京都有興趣,應該自己花時間去發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